学习笔记:主题阅读曾国藩的最佳实践
1,
人物传记:观其大略
初读曾国藩,一般会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入手,情节与人物塑造虽然精彩,但小说终究是虚构。
如果你要读懂曾国藩,千万不要从名声在外的小说《曾国藩》开始,推荐第一本是林乾的《曾国藩大传》,另一本是张宏杰的《曾国藩传》。
前者内容翔实,客观全面。
后者主线清晰,平实易懂。
林乾之曾国藩大传胜在引用文献翔实,适当时候能读到曾国藩的手书,几百年过去,依然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古文感受曾国藩当时的战战兢兢,苦闷抑郁。
两者交叉阅读,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2,
影像纪录:加深记忆
曾国藩的影像记忆,可找曾国藩的纪录片《近人曾国藩》看。
纪录片略糙,但胜在有各种写曾国藩传记的作者出场解读,例如唐浩明,战天京作者谭伯牛,梁文道串场,阵容豪华。
提到曾国藩与洪秀全关系的一节相当有趣:
曾国藩和洪秀全,两人年龄仅相差两岁,家庭境况大致相当,都是处于普通农民和缙绅之间,但后来他们为什么成为了一生的敌人,两个人苦苦搏杀十一年从未相见,等到攻破天京之后,曾国藩将洪秀全尸体挖了出来剁碎混入火药装进大炮发射,所谓焚尸扬灰。
曾国藩为何如此无人道?
你自己看吧。
3,
正面侧面:左右观照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1》,此书原型是张宏杰的博士论文,行文流畅,读得快的话每天 200 页两天就读完了。
读过这本书,你会明白曾国藩原来不是圣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副标题是: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
核心是家庭教育,主线是通过曾国藩与祖父、父亲、兄弟、儿子的通信来体现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副线是通过描述曾氏家族的兴旺与衰落史来体现旧时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书中有一观点:旧时务农家族想要靠读书翻身成为士绅家族,至少要经历三代。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介绍曾氏家族如何倾全家族之力将曾国藩培养成为读书人。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3》副标题:曾国藩的领导力。
千万不要被这个副标题骗,里面其实没有论述曾国藩的领导力,而是讲述曾国藩与他的朋友们的故事。
与胡林翼事事相顾
与左宗棠恩恩怨怨
与李鸿章传递衣钵
与沈葆桢是是非非
与李元度用心良苦……
曾国藩的领导力在外人看来以为是术,
但核心只有一个诚字,
你做得好,自然功归于你,
做得不好,即使再亲也没有私情可以说。
4,
家书全集:务于精熟
读完以上,你已经观其大略,如果需要务于精熟就要开始啃大部头了。
可先选曾国藩家书,也可以直接读曾国藩全集。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中年人的抚慰。为什么?
只因人到中年才会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才会发现自己资质平平,原来是庸人,
但又不甘心,
到惊喜发现曾国藩原来比自己更死蠢,
但竟然也作出一番成绩,
便以曾国藩为楷模。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曾国藩,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极力学习曾国藩的死蠢。所以宁过犹不及,不愿中途而废,但往往学习一段日子,便发现别人所说的普通人曾国藩,原来并不普通,世人赞曾国藩多在恒。
大多数人学习曾国藩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多在于用力过猛,无法有恒,错在常立志,而非立长志。
所以,曾国藩说: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接受自己一旦做投机取巧的事情便会失败的事实,
做什么事情多会想想这个事情能不能持续做,如果某个事情只能捞一笔就走,
便自以为无法精明算计,往往拒绝了事。
一旦决定做某个事情,
也不必事先张扬先做什么大仪式,先开始做,做点小行动,
如能行得通,再发现能持续去做的方法,
继而养成习惯,静待岁月的馈赠。
教人写作,不会教人写出好文的技巧,而先教人养成写作的习惯。
世人常以为曾国藩有地摊书般的厚黑精明智慧,但做好恒字,便获曾国藩九成功夫。
曾国藩是否真的笨?
曾国藩是那个背书背不过小偷。
事实上,曾国藩是经历过朝考获一等第三名,后被道光帝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后来也创办十几万人湘军,成为两江总督,提携过左宗棠、李鸿章,剿灭太平天国,这一点是个笨人能完成的吗?
所以论智商,曾国藩一点都不笨。
那么,世人说曾国藩的笨是什么呢?
一是军事上的拙。
曾国藩的在军事上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
他打仗第一要求是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先取上游,再规下游。
从长江上游向下打起,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拔钉子,直到攻下天京。
二是做事上的恒。
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三是接人待物上的诚。
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别人以巧以伪欺骗他,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
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诚愚应之。
久之,则人之意也消。
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
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