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这个习惯很必要:找个理由,说“谢谢”

请想象以下情景:陌生人捡到了你的钱包,钱包里有重要资料还有现金,然后完璧归赵;早上起床赶公交车,你等的公交车马上就启动了,如果错过这班公车意味着你要迟到,这个月的全勤奖泡汤了,而你却还有两百米的路程,你快步跑起来,公车司机看到了你然后停车让你上来。你赶上了公交,不会迟到,全勤奖在向你招手。

这些情景中你愿意说“谢谢”的概率是多少?大概不是百分之百也得是百分之九十八吧。

再想象这些情景:你在银行柜台顺利办了一张借记卡;你出小区楼丢垃圾,碰巧清洁工正在清理垃圾,Ta顺手接过了你手里的垃圾袋。

这些情景中你愿意说“谢谢”的概率又是多少呢?可能说与不说之间都是百分之五十。

为何这些情景中愿意说出“谢谢”的概率不同呢?这是因为前面情景中的“利我”特别明显,而后面场景中的“利我”太弱。

“利我”是人心里潜在意识一个评估,对更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人更愿意主动说“谢谢;而“利我”不是特别明显时,人更会选择忽略。而实际上所有的他人的“利我”行为都值得说一声“谢谢”。


近日美团针对118000名外卖骑手做了调查问卷。在回收的有效问卷里,骑手们对顾客的诉求有:

1 高峰期时希望得到顾客的理解---70%

2 恶劣天气时多给与关心和理解---70%

3 收餐地址写正确---70%

4 及时接电话---65%

5 不要因为商家原因给差评---64%

6 提前出来拿餐,减少等待时间---51%

7 不要提无礼要求---51%

8 收餐时说声谢谢---31%

9 其他---2%

问卷中三项70%的骑手诉求没有得到关注,31%的诉求——“收餐时说声谢谢”反而上了热搜。70%的诉求都是基于骑手的工作性质提出的合理化要求,结果消费者却配合地不是很好因而需要消费者改进。消费者为了面子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高诉求。而31%的诉求“说声谢谢”的主动权在消费者手里,说或者不说都可以,为了一件似乎可有可无的事情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很多人莫名地心里不爽。争论分两大阵营:一部分人支持应该说声“谢谢”;一部分人不支持说声“谢谢”。

我是前一部分的支持者。

拒绝说声“谢谢”的人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他们有心理优势。顾客就是上帝,骑手是服务人员,他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让“上帝”说“谢谢”。骑手送外卖难道不是职责所在吗?他们完成了工作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他们只是尽心尽力完成了工作,却还想别人说谢谢,这个要求过分吗?我觉得不过分,这个诉求合情合理。

许多人是平时对别人毕恭毕敬惯了。当消费者总得有消费者的架子,否则对不起花出去的钱。然而我却不这样认为,随时随地说声“谢谢”不但不会让你掉价儿,更是一种礼貌,一种尊重。说“谢谢”也该从小开始培养。

大宝现在两岁多了,我从九月份开始教她说“谢谢”。她现在已经完全清楚“谢谢”的意思以及什么时候还说“谢谢”。

前天带她回奶奶家,奶奶帮她拿保温杯。她接过杯子很自然地跟奶奶说“谢谢”。奶奶先是一愣然后又笑了起来,回复“不用谢”。

我们经常被教育,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把什么事情都当做理所当然。“谢谢”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成人的世界里充满了太多色彩。在他们看来,“谢谢”里不但有感谢的意思,更有身份优势在里面。对骑手说“谢谢”拉低了自己的身份。而实际上,主动说“谢谢”时,你的形象才更高大。

外卖是现代人的诉求,骑手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我们越不愿意出门的日子,骑手越被需要:夏天,酷热难耐,我们躲在空调房,不想出门;冬天,寒风刺骨,我们窝在温暖的被窝,不想出门……不管什么天气,只要你在室外,你身边总会有几个骑手擦肩而过。


我们被父母含辛茹苦养大,很多人长大了,工作了,依然没有独立。仍然依赖着父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日常生活里非但不感恩父母,更感叹自己怎么没有会赚钱的老爸,否则自己也不用如此辛苦。

我们会说这种人太混蛋,可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可能就是离这种混蛋并不遥远呢?

该说“谢谢”时不要犹豫。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成这个习惯很必要:找个理由,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