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是什么——读《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传播是什么?如果让还没有看过《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的我来回答,我一定会说传播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或者告诉你有关于拉斯韦尔的5W模型,也许我可以清楚地把定义背出来,但是我却不能告诉你,传播究竟是什么。我一直以为这是因为我的学识有限所以无法准确地将之描述出来。在我看过《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之后我发现原因不仅是这样。

        传播虽然很常见,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都与之相关,但正也是因为这种常见,传播与许多东西都有所牵扯,因此难以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在《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一书中,作者刘海龙正是因为从本质做出定义的种种缺陷而决定采取另一种定义策略——话语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何为话语研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什么是话语。话语:就是围绕着特定语境(context)中的特定文本(text)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而话语研究与本质主义的区别就是它不再关乎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作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换句话说,花与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是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结果。

        在本书第一章节中,作者列出了传播的六种话语,以及它们是在何种条件下由何人提出的。这六种话语即:“传播是传递”“传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助”

        对于传播学的研究最早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此时,人们已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认识到了传播的效果和作用如:宣传、说服。在这种环境下,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缺陷很明显,它忽略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型为单向传播模型。同时,由于火车等交通开始发展,人们开始从交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开始思考传播的过程中是什么产生了变化,得到的答案是信息发生了位移,由此得出“传播是传递”这一话语。

        通过上面这一简单的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人们所处的时代所产生的新的技术以及思想超出都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当人们开始对传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的时候,不免走向了对效果的过度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传播是控制”应时而生。但这种将功利性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传播中人的主观感受的思想势必遭到后来者的反驳。人们开始思考在传播中人们的主观感受,受者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感受。仅以功利性来探讨传播现象的话,很难解释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传播现象,比如我们常会因为与朋友聊天而感到开心,也会为有趣的综艺节目而哈哈大笑,这些传播现象中的目的何在呢。因此又有“传播是游戏”这一话语。仔细思考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传播现象,我们还能发现传播中往往隐藏着权利的信息,例如一些命令式的语句一般由权利较大的说给权力较小的。除了这种特定的传播形式,根据宗教的传教行为,又有人发现了“传播是撒播”,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是特定的,你可以说给全世界听,但并不是全世界都会听。这里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已经逐渐被意识到了。进而我们又有了“传播是共享和互助”。在李普曼的《公众舆论》(在该书中译为《民意》)也有说到只有全部的信息都能被共享才能达到民主,又有民主的目的就是传播。

        通过对以上种种关于传播的话语的了解,我知道了在研究一个传播现象时不能仅从单一的维度去思考,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多角度地去看待它。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播是什么——读《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