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成长教育社群(系列2.)

        社群创建的目的:


        1. 教学相长,促使老师和家长首先完成自我的成长,才能持续地温暖童心、温暖家庭。

        因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完全是基于对成年人的模仿和跟随。所以,大人要有值得他们模仿跟随的内在品质,这些内在品质需要在社群活动里慢慢积累和提升。

        所谓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不全是基因遗传,更多的还是生活态度和行为的模仿!

        比如:

        如果大人爱看书,隔三差五就看看书,孩子对手机的迷恋就会减少;   

        如果大人能静下心来做做家务、做做手工,孩子心平气和能专注的意识和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如果大人喜欢唱唱歌、聊聊天,心情和氛围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的情绪饱满、积极乐观起来;

        如果大人周末常常带孩子到郊外自然风景区,那么一家人除了能有好的心情,还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工作学习的效率也会高起来;

        如果大人能把工作节奏调整一下,稍微向家庭和孩子倾斜一下,有固定的家庭日和家人团体活动,周末还能有一天的慢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所有家庭成员都将会给家人带来惊喜!


        当然,你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来推迟或放弃以上事情,往往是工作上的忙碌。 其实,工作再忙,也不至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这就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了:就是你把 谁/什么 放在心里?把可支配的时间首先给谁/什么?    付出就有回报。


          2. 扩展儿童的真实生活空间,丰盈儿童的精神底色,让儿童的心灵永远驻留在“月是故乡明”!


        相较于祖辈,当下儿童 “生活的附近 ”正在消失。孩子们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了格子楼、室内、网络里,渐渐地和真实的生活、和小朋友们、和大自然失去了密切的联系和接触,这样长大的孩子心中难以种下“家乡”,就很难像祖辈那样,在他们跨越山海、出走半生后,依然“心安吾乡”!

 

        遥想我的童年,虽然贫穷,但是松弛的、张扬的。 那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所经过的地方,走过的路,都成为滚烫的记忆镌刻在内心深处,从家乡向外迈出的每一步,都有着家乡泥土的铺垫,每次伤痛倒下时,都是童年趣事给予最后的安慰,和再次起来的力量!

        看看这些童趣吧:

        每到炎热的夏天,就跟着大哥哥们爬到村边核桃树上玩儿:或睡觉晒太阳、或偷偷粘知了、或偶尔逮条爬在树上乘凉的长蛇;

        每每想起来,我的心中瞬间充满了无限的温暖感、机智感,还有因为勇敢而带来的自豪感!

        每到过年时,老家就会搭戏台唱河北梆子戏,一身正气的黑脸包青天的形象,直到现在还是清清楚楚,以至于 任何电视剧里的包青天形象,都被我认为是“盗版”。

        过年时农村的拜大年、祭祖上坟等环节里,包含的复杂而又庄重的仪式,小时候只知道热闹,随着年龄的增大,越发觉得 正是农村这些传下来的仪式,远比城市充满了人间温暖和家族力量!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回到故乡,哪怕只是回想一下故乡,我都能再次鼓起满满的自信!

        这大概就是“心安吾乡”吧。


        所以,我们创建这个社群,就是试图在书本外、课堂外,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些“真实生活”的体验;试图在户外、钢筋混凝土外,让孩子们多多触摸到大自然的肌肤;试图以体验而不是培训的方式,让孩子们进入到艺术世界里。

        使孩子们生活的更有趣、精神更丰盈,让他们对 “ 附近 ” 更亲密,对出生的这片土地产生更多的热爱,等来日,在跨越山海,出走半生后,依然能够 温暖于 “月是故乡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慢慢成长教育社群(系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