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只在记忆中

现在总说年味淡,没有年味。确实,相对于小时候物质条件的匮乏,过年时难得吃点好的,穿件新衣服,还能获得一定的压岁钱,过个年对于童年的我们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我家是农村,小时候条件清贫,平常连块饼干都很少能吃到,每天就是米饭和菜园里的时令蔬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吃咸菜度日,初中住校时每周背着一大袋子锅巴和腌萝卜条、黄瓜条或者韭菜,带过去当早餐,泡锅巴就咸菜。过年时总归能吃到点鱼,瓜子花生小糖。吃完糖的糖纸总舍不得扔,叠成星星或者小船,装在玻璃瓶子里,当珍贵宝物一样。

家里起先没有电视,后来有一台黑白电视,但是经常坏,很多频道收不到。大年三十总要去伯伯家,蹭着看看春晚,跟堂妹挤在大伯母的床上,小心翼翼,不敢吱声,大伯母们在楼下整夜整夜地打牌。我看电视到凌晨12点,外面的鞭炮声开始此起彼伏,春晚节目演完,难忘春宵响起,我再从被窝里爬起来,踩着厚厚的积雪咯吱咯吱,走上一段路回家睡觉。要说我怀念这种年味,那其实真的没有,记忆里一直都不太愿意想起这些。对比现在,那时的生活确实清苦。

唯一能让我想起来有点儿年味的可能就是舞龙舞狮子和看下乡的戏了。现在几乎没有了,小时候我二舅还是其中一员,每逢过年至元宵节,他们就组成一个舞龙舞狮子的队伍,去到各个村子里,在每家门前舞上一段,每家人就送过去一碗米或者两包烟到狮子口中,小孩们都喜欢跟在狮子后面整个村子里转一圈,欣喜的不得了。

我小时候看过不少戏,具体的有点忘记了,隐约记得扮相应该是黄梅戏,可能有女驸马这出,还有更多其他不知名的,大多讲的应该都是痴情女负心汉和清官难断家务事。下乡的戏总是不固定,时间和场地都不固定,我跟着奶奶常常要走一个小时的路才能看到一场,再走一个小时回来。我记得自己曾经好奇地到舞台边上去偷偷看那些表演者聊天、化妆,看到他们长长的辫子,不禁在想,应该是某个乡下姑娘或者婶婶的吧。那时经常有人蹬着老式的自行车叫卖剪长辫子,我也剪过卖过,得了一份意外的收获非常开心,平常也很仔细地护理自己的头发,虽然那时大多数时候是用香皂或者洗衣粉在门口的河水里洗,但是头发一直都很不错,一直到大学毕业后头发开始掉落的非常严重。洗发护发的变好了,但是发质却一直很差。

刚刚大学毕业那几年,对回家过年很是反感,和父母的友爱相处也香不过三天,那时最爱叨叨没有年味。

而后成家立业,年纪也走上了奔四的中年,开始渐渐走上了父母的思路。过年想要回去,倒不是奔着记忆中的“年味”,而是只想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几天,也顺便让自己的孩子多陪伴老人们几天。

所以,我有时在思索,到底什么是年味呢?年味是否只是一群人热热闹闹吃顿好吃的团圆饭,走亲访友,嗑瓜子闲聊家常呢?如果是这样,那现在确实不需要在过年的日子里,这些平常都可以做到。

我思索过后,觉得年味不是如此。年味其实是一种我们平常得不到的或者不够满足的,但是在过年却能轻而易举获得的一些东西,它让你觉得珍贵,却并不能常常拥有。

比如小时候的糖果、好吃的东西、新衣服,走亲访友,没有什么娱乐节目时期的春晚都并不是生活常规,又都是一些不错的美好事物,过年这几天就能安安心心获得,短暂的幸福满足感就会存在脑海中,念念不忘,期盼不已。

那么现代社会呢,物质不匮乏,娱乐生活丰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年味就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其实正是因为大家努力地在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恰恰缺乏一些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儿时与父母常年在一起的景象不再,过年其实正好是陪伴父母,反哺给父母长辈一些情感支持的好时期。所以如果把新时代的年味定义为平常缺乏的,借过年能获得的美好事物,那么无非是陪伴、给予爱,如果这么想,是否就觉得过年又有了很大的意义呢?!

不是为了饭桌上的菜,而是饭桌边坐的人;

不是为了获得新衣,而是看见父母欣慰的笑;

不是为了春晚的娱乐,而是和父母一起说说笑笑!

年味从来没有缺席过,只是它变了,我们需要亲手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别的年味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味只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