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中的故事,是我无意中看到的,故事很长足有两万余字。我全文看完后有两点感受。一是,文中作者的亲历真实还原了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心理蜕变的过程,有时候心理上的认知一旦发生变化,会对自己的行为和做事的习惯以及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文中作者的经历生动阐释了这一变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对正在经历“高考”的你来说,不妨把它当成一部写实的电影来看、来品。或许能够体会到其中心境变化的微妙,或许能够有一点启发,我觉得那就非常有意义。(这里我想插入一个相关的题外话—戒掉刷抖音!不妨把平时休息时刷抖音的时间拿出两小时来仔细体会一下下面的故事。我确实不提倡抱着手机刷抖音的行为。因为不论何人何时这都是几乎无一裨益的行为。那些视频发布者而言,他们是在输出作品内容(且不论质量高低),而对于刷视频的观众来说是在消耗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为这些东西买单,并且刷完之后,脑子里啥也不会留下,只剩一地鸡毛。而你们这个阶段恰恰不需要这些碎片,更需要的是成体系的思维,这一点抖音却能专门克制各种逻辑和体系。至于如何改掉,这一点你可以和你爸妈也做个约定,相互监督、比赛。)二是,这当中作者提到的具体学习方法,也确实是很有帮助,很有可操作性的 ,你不妨先仔细体会、梳理一下作者的方法体系,然后把这种方法体系带入到你的备考复习中去,可以循序渐进先从一门课入手,找一门觉得现在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的科目先实验起来,然后不断调整直到方法用起来你自己觉得得心应手了,并且这门课确实在不经意间有了进步,而且还不是靠运气来的,这时候就可以再推广开来到其他科目上去。
以下就是故事的开始了,篇幅很长,可以先看中间我插入的分界线中间那部分,然后再找休息时间专门腾出一段时间来阅读和体会全文的故事。并且,要知道耐性阅读是一个高考生的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之一哦。
高考,一旦经历过,它带来的影响就是抹不去的。而背后的酸甜苦辣,以及恐惧悲伤焦虑,无论是哪一种心绪,都会持续很久很久。只有兴奋不会太久。
人生中任何一个片段经历,拿出来仔细回味,都会发现其中有无穷的内涵。足够牛的人,能从这些经历,即便它可能是非常糟糕,非常顺利,非常失败,非常成功,非常曲折,非常平淡的经历中,提炼出生命之光,它会照亮我们的道路。那道路,包含久远的过去,也通向未知的远方,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此刻脚下所踩着的大地。
高考的噩梦和生命的底层问题
大学的第一个月,我拿到了新生奖学金。不是因为大学学习好,第一个月也没有什么考试。而是因为高考成绩。当时,北大有一个政策,凡是各省市的前几名,都会有一笔奖学金。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有。我拿到奖学金之后,请宿舍的兄弟们吃饭。很欢畅。
进入大学,似乎大家都把高中的事儿忘了,提到高中,都讲得是趣事儿。哪位女同学的故事,谈恋爱的故事,看武侠的故事,还有各种剧情,当然天南海北各有不同。高考的事情,大家都不怎么提。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是牛人,文人相轻吧,虽然还远远称不上文人,文人也不一定是什么好词儿。
后来,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聊得多了也会聊到高考。其中有个同学说,他在大学的时候还经常做噩梦,梦到高中考试,也提到了高考。后来,陆续也听到了类似的故事。这样,我才知道,即便对于考上北大的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高中和高考仍然是噩梦。沉沉的在心底,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跃入梦中。
到了大三,陆续有同学出国,也有同学中途退学,各种原因的退学。各有各的原因。故事太多,这里不讲了。我想说的是,即便到了大学,一个人也必须面对学习、面对人生,虽然情景不同,但学习的原则和生活的法则是不变的。不要以为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好大学,甚至名校,就万事大吉了。大学的生活比高中不知道丰富多少倍,但挑战也不知大了多少倍。因为,你必须面对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大学的陷阱,远远比高中多,甚至对于读大学的人来说,人生最大的陷阱就在大学!在大学里不知道如何确定目标,茫然无措,不知道如何把自己旺盛的青春生命力投注何方。这个以后找机会专门聊。
如果,我们不曾对学习、对成长的底层问题做过发自内心的思考,迟早那些底层的问题会发作,搞得自己慌乱不堪,甚至很狼狈。即便进入工作,到了职场也是一样的,仍然要面对这些底层的问题。
一帆风顺,如鱼得水,进了名校,步步高升,升了官、发了财,成了著名企业CEO,或者什么其他名头,看起好,但未必好,一朝倒下,万劫不复的,很多。一路坎坷,起起伏伏,命途多舛,看起来糟糕,但未必绝对是坏事,历史一再重演,磨难有时会让人触摸生命的深度和温度,会把原本微小的个体赋予伟大的胸怀。
学习和成长的底层问题是永恒的
为什么即便思考高中的经历,回顾高考,无论对于已经度过还是正在进行那个阶段的人,仍然会带来巨大的人生启发呢?
原因很简单。
高考的能量巨大。举家、举校、举国关注,关注就是一种能量。无论是压力还是动力。
而这只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还是步入职场,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这样的底层问题:
我为什么学习?
我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我将如何达到我的学习目的?如何实现目标?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高效率的学习?
如何通过考试?考试的本质是什么?
知识是什么?我将如何高效的掌握知识?
技能是什么?我掌握了哪些技能?有哪些技能是生存必备,哪些技能是锦上添花?
失败了怎么办?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究竟什么是成功?失败又是什么?
我如何能坚持下去,如何才能无需坚持的学习?
智商这事儿重要吗?我凭什么相信智商?
我学习的动力何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动力?
学习,注定是痛苦的吗?
我的潜力在哪里?我如何知道自己的潜力?
我的价值在哪里?我所做的事情意义何在?......
这些问题在高中阶段已经存在了。如果你没有被这一长串的问题吓到。那么,你就在成长的道路上迅跑!如果你已经被这些问题吓倒,那赶紧关掉这篇文章。说明你面对这些问题的时机未到。
但自欺欺人就会吃亏。事实上,即便你不愿直面,在潜意识里也会经常想这些问题。只不过偶尔想的时候,因为想不清楚,就暂时放下了。于是,不断的放下,最终依然保持在糊里糊涂的状态。
“事实上你对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了解之匮乏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是指你,也是指我。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在说,我们对自己从事一生的事业的了解匮乏,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在从事什么事业?你可能会联想到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事业。当然,包含你想象的这些事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真正会从事一生的事业,那就是:学习和成长!
职业会变换,我们为自己选择的事业也会变,但是,人的一生中,学习和成长作为根本的主题不会变!我所说的成长,更准确的说是进化,或者精神成长。
我们对学习和成长真的就那么无知,了解的真的就那么匮乏吗?
当然。
上面的问题,有多少人是连面对都不敢面对的?那些敢于面对的人,又有多少人敢于去想,其中又有多少人想的清楚,又有多少人说的清楚?不是指跟别人说清楚,而是跟自己说清楚。
如此,你就知道,我们对于学习和成长是多么的无知了。当然,上面所说是指所有人,包括许多称之为学霸、学神的人,也包括父母,包括老师、包括校长。包括市面上各种形形色色的意见领袖。
真正的智者,永远对问题保持开放!
而关于问题的种种解答,有些是真知灼见,更多的是垃圾。
你能向后看得越久,就能向前看得越远
为了谈高中的学习,包括考试,应试技巧,考大学,等等的话题。我必须从初中谈起。
你也许会奇怪:不是谈高中,谈高考,谈考大学吗?怎么会谈到初中?
听丘吉尔是怎么说的,
“你能向后看得越久,就能向前看得越远”。
我从初中谈起已经是最短路线了,没聊幼儿园完全是因为篇幅所限。事实上,一个人的经历是连贯在一起的。我们现在的所思所行,都不是凭空来的。人生有很多个圈,比如文化圈、社会圈、家庭圈、精神圈,每个圈都会把我们给圈住,当然每个圈也会给我们能量。人在当下的所思,都有思维惯性在起作用。不同的是,惯性有时候是前进的动量,有的时候,却正是问题甚至症结所在!
甚至,有时候一下生,这个人的命运都被确定的差不多了。极少有人能超越自己原有,以及与生俱来的圈子。当然这种超越,既指高度,也指深度,还包括维度。
所以我从初中谈起,这样会看清从初中到高中会经历哪些思维上的变革。事实上,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会发生认知革命。有时是环境所迫(可能升级也可能降级),有时是自己主动升级。无论是哪一种,正是认知革命,使得我们的命运轨迹产生跃迁。
1.身心健康有多难得
在谈到具体的学习,也是您所希望听到的“如何提升应试技巧”之前。我不知道您是否考虑过身心健康?
这听起来好像是个笑话,应试技巧跟身心健康有关系吗?但此刻,我是严肃认真的。看下面的数据:
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17%,推算全国15岁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5%左右,有1忆多人患常见精神障碍。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超过16%的大学生有各种情绪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6%-22%。目前我国各类老年痴呆近600万,10~15年后我国的痴呆患者将达1000万人(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一半)。
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有高达12.9%的人,有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首先,先天性精神障碍的比例并不大。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如此大的先天病态比例,不可能生存到现在。
如此高的精神障碍和行为比例,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先天就是后天。事实和逻辑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必然是后天造成的!那么,17岁之前,一个人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哪里?当然是家庭和学校。
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
这个结论早在100多年前就由蒙台梭利独立的发现了。当蒙台梭利还在罗马大学医学院的儿童疾病诊所工作的时候,她就敏锐的指出,“治疗心理缺陷主要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今天,海量的严肃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环境、行为、思想、身体和基因表达是互为因果的!我们的环境,和我们所有的心理和行为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基因表达,从而重塑我们的生命!
说这个,只是让您知道,如果您的孩子是身心健康的。您应该感到庆幸,感到幸福,感到自豪。因为,您以及您建设的家庭,能够让您的孩子保持身心健康。即便,生活并非完美,甚至可能有诸多不完美,但这些都是枝节上的。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父母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他们是能够通过联合一致地工作以改善社会,进而拯救他们孩子的惟一的人。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我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读的是正常的学校,至少,我的身心保持着健康。在初中的时候尤其如此。对此,我感到非常幸运。
我就读的是一所村办的初中。规模不大,学习压力是有的。学校除了运动会之外,基本的音乐课、美术课,也是有的。我那位教我们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的教导主任,让我终生难忘。
我们学校的老师显然不是最优秀的,这是在我上了高中之后才知道的。但是,他们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有温情的。为此,我感谢我那所村办初中,我的母校。
2.课程
我初中成绩名列前茅,在班级里始终如此。我承认,我很看重名次。不知道是学校的排名系统、周围人的观念施加的影响,还是自己比较好强。总之,名次不好的时候,我会觉得很难受。那种难受的程度足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产生焦虑和彷徨,比如在一段时间里,郁郁寡欢。
但初中的学习内容简单,只要一努力,成绩就会涨。前提是,我对初中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科目的知识不排斥,也明晰它们的基本概念。初中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学习方法的事儿。认真看书、认真做题就可以了。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认真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我有印象的是,我不记得课本里面有什么内容能把我一直难住,以至于想了很多遍都弄不明白。基本上,多思考,实在遇到不懂的,通过问老师也能弄明白。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没有买多少参考书,如果买,也是极少的。对此,我印象很深。
在某一个考试中,我听到窗外的音乐教室里传来的脚踏风琴的乐曲,仿佛天籁,让我终生难忘。
所以,初中阶段只要保证名次很好,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玩耍。比如,踢足球、游泳、打牌,等等。当然也谈恋爱,但是,绝对是那种很清纯的恋爱。那个年纪的孩子,都有那种对异性的好感。
我初中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面总是前三名,但是放眼全校,绝不算非常突出。因为我记得当时有化学竞赛。老师让我加入一个竞赛小组,集体讨论不多,只是老师给我们提供了竞赛参考书,还有好多试题。我做起这些竞赛题目,不怎么顺手,不会做的题目很多。显然,在后来的竞赛中,我没取得成绩。因为没有拿到任何名次,所以到底考了多少分,老师没有告诉我。我们邻班,有的同学拿到了竞赛名次。
对于这件事,我没有很在意。只是知道了,原来知识之外还有知识,居然还有竞赛这样的题目。然后,我以初中全校第二名的成绩,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我们学校考上重点高中的总共有5人。所以,你就知道,我读的初中教学水平如何了。
3.心智启蒙
初中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我在初一的暑假去姥姥家玩,他们那里的山很好看。经常和舅舅去爬山。在家的时候,我经常到他们的仓库里找宝贝。有一天找到一本诗集,翻到一页,看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那几天,把那首词反复地背诵下来。由于是毛笔书法字体,所以长期以来,我都认为那是一位很遥远的古人所写。
初中的时候,自己包书皮。在我的数学书皮儿的背面,我写了一句话,“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把这句话用透明胶带贴上,字迹看的很清楚,但不容易抹去。只是不记得这句话是从哪里听来的。
初二,偶尔父亲会跟我说起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像是在自己诵读,当然我也感觉到似乎是有意的在读给我听的。这话我听来就很有气势,似懂非懂。
后来才知道,我家里放着舅舅用过的许多旧书和课本,父亲就是从那些课本里学来的。我从来没有仔细去背过,不过听爸爸跟我说多了,我就记住了。跟朋友在一起玩,有时候会拿出来背诵,只是为了显摆。他们很惊讶,因为我那些朋友里有一半以上都比我高几年级,他们问,他们正在学的课文,我怎么会背的。我笑而不答。听的遍数多,想忘记都难。他偶尔会背年轻时借来的《三国演义》中的《大雾垂江赋》,气势磅礴,但我一句不懂。根本就听不清里面具体的字儿。实际上,他也不能完全背下来,我问了,他说年轻的时候能背下来,后来逐渐忘记了。
初中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袁阔成的这部三国,天下第一。至今如此,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它登峰造极,空前绝后。这部评书,忠于原著,但却塑造出令人难以想象的任务和场景。听得我欲罢不能。他的声音、语态,能让,“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此乃隆中之景”这样的描述,直接进入人的大脑,并且立即浮现出生动的图像。几年之后,我将遇到一位计算机老师,他与我有同感。我怀疑,可能电视剧和电影,永远都拍不出原著的水平,更拍不出评书的效果。可惜,大师去年已故去。多年之后,我才明白,袁先生已经将生命融入到书之中,而绝不仅仅是“将心注入”。
初三,有个外校的同学转学过来。这哥们儿特别能侃,反正我是自愧不如。他跟我讲,他的家里有多少多少书,他用的单位是麻袋,他的叔叔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就特羡慕。后来,我说你借给我几本看呀。初三快毕业的时候,他才借给我几本,包括《菜根谭》。当时这样的书我根本读不下去。只记得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除了,“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样的句子能看明白外,其余的一概不同。
还有蔡志忠创作的漫画版《老子》、《庄子》,虽然文字通俗但还是看不懂。
总之,初中给我留下来的财产是,身心健康的生命状态,成绩还好,比较自信,还有对课外读物产生了一些兴趣,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很大的精神世界存在。我不知道这个精神世界究竟有多大,究竟有多丰富的内容,也说不清这个精神世界将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我偶然接触到的内容,已经打动了我。
我就是以这样的状态,轻轻松松的进入了高中。
跌宕起伏的高中生涯
1.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绝望?
到了高中,高考的目标马上提上议事日程。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高考。这是所有同学都立即得到的观念。无论地域,无论贫贵,在中国的绝大多数高中都是如此。
我当然也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我惊讶的发现,我的成绩很糟糕,而且不是一般的糟。
一入学,学校里就流传着几个未见人已闻其名的学霸的故事。不用打听,我就知道情况的严重程度了,这些人中考的成绩比我高出100多分。这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些人怎么能考这么高的分数呢?我以前想都不敢想。
高中的学习,就在这种气氛中展开了。我唯一自豪的只剩下了体育,在体育课上我总能做出惊人之举。比如在单双杠上下翻飞,比如在体育老师的委托下给大家演示跳箱这东西的标准动作,等等。如果说到名次,那就让我不能相信了。第一次考试排名,我在班里面排到了30多。
更绝望的在后面。每次期中、期末考试,算总分,我的成绩距离最好的那一群学霸,总是相差150多分。每次都是!这意味着,人家有一门课不考试,总分都比我高。
这就是智力水平的差别?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智力的问题。但在现实面前,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思考智商。但显然,我想不明白。今天,我相信,没几个人能弄明白智商是怎么回事,即便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也是如此。
高一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
开学三个多月之后,分文理班。我选了理科班。宿舍和班级都要调整。分班的那天下午,我在宿舍里收拾东西,比较晚才来到新的班级。我来到新教室一看,有点儿傻眼。前面的座位几乎全都被占满了。只剩下后面两排的座位了。我选了倒数第二排的一个座位,把书包文具摆好。大家都知道,班级里面后两排的同学往往是能打能闹,能折腾的。他们故意选择后面的座位,以便看小说、说笑话、聊天、搞动作,老师不容易发现。我与这群同学的相处,发生了很多故事。总之打了两架,一次跟同班,一次跟外班,从此太平。我可以专注的学习了。过程很传奇,既有尊严反击战,也有行侠仗义。此处省略2万字。
考试成绩很不理想,这个我很清楚,但有一件事儿让我知道,我的学习到底有多糟。
分班之后不久,一次上物理课,我上课的时候没有听懂一个概念。课后,这个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下午自习课的时候,正好物理老师来监督课堂秩序。他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我一直想站起来向他请教问题,但是很犹豫,在心里斗争了半天。为什么?第一,知道自己成绩不行。第二,跟高中老师的距离感非常大,这一点跟初中的感觉很不一样。所以,不太敢问。后来终于鼓足勇气,等他溜达到我身边的时候,我站起来问了。我拿起课本,问道,上午课上讲到某某概念的时候,我没听懂......物理老师看了我一眼课本上我指的地方,然后抬眼看我——到如今我还记得他的眼神,问我叫什么名字。我如实回答。老师接着就来了一句“你是不是上次在宿舍里打牌的那个”。我说,不是。前几天,有同学在上自习课的时候、溜回宿舍里打牌,被老师抓住了。其中有一个同学跟我同姓。所以,当我回答我的姓名的时候,物理老师认为我就是那个打牌的学生。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问了如此低级的问题,肯定学习成绩不好。然后物理老师那语气神态和具体说了什么我都不记得了。因为,当他说“你是不是在宿舍里打牌的那个”的时候,我已经被震惊了。从此,我不再问任何老师,任何问题。
当然,物理老师的课,我后来全都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他说我们正在学的东西,就是敲门砖,敲开大学大门的敲门砖。这个,被证实了。此外,物理老师差点儿让我相信:高中已经学完了全部的物理学,大学里面只剩物理学的工程和技术了。还好,高三的时候,读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包括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等。
为了得个高分,我付出了各种努力。比如,我看见同学们在用各种各样的参考书。我也买。订阅各种杂志,《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数理化》。我也借过来看。还有,我居然发现,在宿舍里,每天熄灯之后,有同学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当然不是看小说。而且不止一位,我也跟着买手电筒。
随着高一结束,我又发现新现象,我们班最牛的那个学霸,一位女同学,居然下课上厕所都是跑着出去跑步回来的。争分夺秒!我体能有优势,延长学习时间是我的强项。
我开始不住学校了,住在家里,想学多久就学多久。但是一年半下来,我名次终于前进了,位于二十名上下。但是如果看总分,基本没有变化,与我们班上最好的同学依然相差150多分。
2.竞争与人性扭曲
我同桌,他的父亲是高中教师。有空聊天的时候,都会讲一些我们小时候的种种经历,他说,他读小学、初中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和哥哥订了许多杂志,他还有一个剪报本,把他遇到的好文章都剪下来、贴在上面了。几周以后,我向他借来,如获至宝,拿回家里看。
我从那里面读到了一篇很喜欢的文章,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拿到父亲那里,给他念这篇文章,我说,我是如何如何的喜欢这篇文章。他听后,对我讲,“好文章。你喜欢,就把它背下来。”于是,无论是在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的路上,还是在一起的其他时候,他总是让我给他背诵这篇短文。直到背起来为止。这个过程中,他没有任何评论和反馈。直到大学,我还能背诵。每当心烦意乱或者情绪消沉的时候,就在心里默念。
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高考语文考试题目里面有文言文名句的填空题,因此读了许多辅导资料。那时候每天早晨一到学校,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就在大声读前一句,看谁能对下一句,我特别喜欢,课余的时候收集了很多来背诵,渐渐地都能对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文言文越来越感兴趣。
还记得高二的时候期中考试,那时候全校一起考试,没有那么多的教室以供单人单桌考试,所以就不同的年级混合考,比如每个高二理科的学生和高三文科的学生一个课桌,那时候我记得和一个高三的文科生用一个课桌,他们高三是进行的高考模拟考试,考语文的时候他问前桌的同学“落霞与孤鹜齐飞”,“千门万户瞳瞳日”下一句,这些我都知道,然后我就告诉他。那个时候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些积极的小片段,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我。
高中次次考试排名,让我前所未有的建立起排名意识。总想在考试上提高一个名次。虽然跟学霸的差距还差着150多分。但是,我的排名还是在进步的。有一段时间我买了不少课外参考书。记得有一天早上,我来到教室,发现有一个同学在我的座位上,在看我的参考书。
这位同学平时跟我的关系还不错。我当时,很不高兴。原因有两点,第一,你想看可以跟我说呀,第二,担心自己的秘密被别人看到。第一点是表面原因,是借口,第二点才是根本原因。
我认为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就是秘密。而且,我担心这个秘密被同学知道。这就是我高中生涯中最不光彩的片段。守着自己的秘密,不让别人发现,以防自己被超过去。这就是人性的扭曲。我说人性的扭曲,不是以任何外在标准来衡量的,仅仅是因为,多年之后我仍然念念不忘。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我当时的心理。
如果以高考为目标,高中的学习整个就是一场竞赛。这是一场零和游戏,因为985/211,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本科,专科,各种分数线,都是按照比例来定的。有人赢,就有人输。当时,以我的思想水平,根本想不到这么深。但是,这种班级排名、学校排名的意识早已深入骨髓。居然,连朋友都会防着!这是我高中时期最大的失败!
高中学习已经过半,随着高考临近,我近乎感到绝望。谁不想考个好大学呢?其实在那个时候,考个好大学,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最关键的了。更重要的事情是,我开始怀疑我的智商!我希望用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智商没问题。
经过长久的努力,而且是各种艰苦卓绝的努力,进步缓慢,不是证明智商有问题吗?到这个时候,一年多以来的压力和焦虑已经累积到吃饭饭不香的程度。古人云,忧思伤脾,吃饭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脾出了问题。这套理论我根本不懂。反正确实到了饮食不畅的程度。这个时候,父亲救了我。
高一的时候,我爸爸担心我贪玩儿,还监督我功课。看了我的成绩,他很不满意。但他后来看到了我一直在努力。就没说什么了。后来有一次,他居然跟我说,有些事情是人力所不能为,努力就好。这明显是在给我减压。
高二下学期,我已经累积了长期的焦虑。从外表看不出来。和同学关系相处很好。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跟能聊到一起的同学,聊天。这种焦虑是在心里的。
又一次我的数学考试成绩只考了70多分,成绩本来不高,而且还很不稳定。
有两件事表明了我的焦虑程度。午休的时候常常睡不着。后来必须听那些轻松舒缓的钢琴曲,才能伴我入眠。还有饮食不佳,忧思伤脾达到了拉肚子的程度。
父亲带我去看一个老中医,吃了几副中草药,居然好了。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喝汤药,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果然非常的苦。但是,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为什么会见效。
汤药虽然治好了我的脾,但却治不好我的心。整个人都被那种压力罩住了。但依然,奋力前行。
3. 彻悟:败中取胜
奋力前行是什么感觉?
我记得,高中时,我时不时的会攥紧拳头,召唤我的小宇宙。之前看过动画片《圣斗士星矢》。里面最常见的一句台词儿就是,“小宇宙爆发吧”。当喊出这句话的时候,这些青铜圣斗士们往往都是被打的奄奄一息,差点死掉,然后忽然原力觉醒,小宇宙爆发,把强悍的对手打倒。但,那个16岁的高二少年,在心里默念了无数次“小宇宙爆发吧”,但还是没有爆发。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严肃的科学研究表明,紧握拳头居然是一种锻炼方式,可以提升人的意志力!
此时已经进入高二下学期的5月份,距离高考还有1年零2个月。
有一天下午,30分钟的活动课之后,我仍在操场上绕圈。那一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学习这事儿想清楚。所以,即便上课铃已经响了,操场上人渐稀少,我还在逛,逛到了更僻静的地方。
起初是各种胡思乱想,伴随着种种情绪和思绪。我统计过,我们班前10名的同学,有一半出自教师家庭。我一直认为,家庭环境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我很快否定了这一点,因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继续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到了很抽象的问题:智力是怎么回事儿?难道说,智力天生有差别?如果说智力天生有差别的话,那么再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能认命,接受现状。该努力还是要努力,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比如考一个很好的大学。但是,这么想,又不甘心。又谁说过智力天生有差别吗?即便有差别,智力这个东西不可逾越吗?智力不能增长吗?比如体能,体能就是可以通过训练增长的嘛。我很快发现,智力这个问题我想不清楚。然后不知不觉,转向了下一个问题。
我学习是为了什么?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面子,自尊,等等。我甚至还想到,我考上好大学是为了改善环境。多年之后,我教过一个小学生。每当,大家问他,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他说,他最想长大之后成为“酋长”。我当成了玩笑,一笑而过。亲近的人都知道,他这个想法,他简直就是不断的,在宣布自己的想法。大家都当成的玩笑。后来,我问他,你说的“酋长”到底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地球长”。我又当成了一个玩笑,之后还告诉其他人,他说的酋长是什么意思。有一天,我问,“你为什么想当地球长?”他说,“地球环境太糟了。各种污染,烂七八糟的东西。我让地球变好。”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把“酋长”当成玩笑了。
想了半天,我发现,我想的这些关于“为什么学习”的答案都是对的。但全都是似是而非。什么是似是而非?就是,这些答案丝毫不能告诉我应该怎么办。我发现,我的智慧水平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将问题缩小一点儿,我问:我今天的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想了多久,我想清楚了。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假如我明确的知道,今天我努力的学习一天,都不会有任何进步。那么,这一天我宁可玩儿。高中的时候好玩儿的东西太多了。看小说儿,电影,游戏厅,还有我喜欢的各种体育活动。玩起来多快活呀。反过来想,之所以听课,之所以预习,之所以做作业,做卷子,看参考书,全都是为了进步。想到这里,头脑开始清晰。
我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进步。但是问题马上来了。我问自己:我昨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我立即发现,我根本不知道答案。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说一天有哪些进步都不清楚,那么只表明一件事,过去接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是在糊里糊涂的学习。这或许就是我没有明显进步的根本原因。我不能确信这是不是根本原因。但是以上思维过程深深的把我震撼到了。糊里糊涂的学,不知道一天的学习进步了多少,有哪些进步,这种状态肯定是不良状态,是必须改变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才能知道一天有多少进步,进步在哪里呢?我又想了一会儿。我想到的办法就是:把每一个学习收获都记下来。而且,这是唯一的办法!对此,我确信无疑。我的意思是说,没有半点儿怀疑。
这番思索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做错的题目,不会做的题目,以及所有模糊的知识,和不数量的技能,恰恰就是我进步的方向。只用一招,就可以把它们全都化解!
想明白了之后,我回到了教室。当时是自习课,班主任正在训话。因为距离高考只剩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了。班主任对各方面都抓的更紧一些。他的演讲能力不行,像动员演讲这样的事情,他做不来。训话无非就是强调高考如何紧张,班级秩序该如何改进,哪个同学进步比较快,等等。此时,我敲门进入教室,回到座位上。还好,班主任也没批评我上课迟到。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这事儿对于他来说根本不值得花时间。
从那天开始,遇到不会做的题,我都会记下来。无论是看参考书,还是问同学,搞明白了,就从头到尾记下来。做错了的题目,无论是因为粗心,还是因为知识点、解题方法,搞明白了,从头到尾记下来。新学到一个名言警句,记下来。每天,我晚上我安排大量的时间专门用来整理和复习这个本子。
起初是所有的东西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我称之为进步本。这跟现在流行的“错题本”、“订正本”、“错题集”,有本质的差别。
我的进步本是记录我的所有具体进步的本子,包括搞明白了的错题、不会做的题、还有新学到的各种知识,还要关于学习的一切总结、思考。这样,一天下来,一看这个本子,一目了然。记录了多少,就是有多少进步。记录了什么,就是哪里有进步。
但没过多久,我发现,记录下来,不等于进步。只有记在脑子里,不忘记,才是真正的进步。同样的错误再犯,同样的题型又不会了,同样的知识点下次遇到又模糊了,这些都不意味着进步。即便记到了本子上也没用。
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把本子上面的题拿出来重新做。仅仅是睡觉前看一遍是不够的,因为看一遍以为会了,以为掌握了,实际上不一定。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事实上,我常常发现。重做的时候,还是有些会做错。所以,在重做的过程中,会对相关的知识点,解题方法进行重新的标记。也会对原有的知识型笔记,进行更多的标注。所以,这绝不是机械式的学习,而是理解式的学习。不断迭代,不断深入的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一切参考书上的东西,只要是我没有掌握的,都是我模仿、研究的对象。
在踏踏实实按照进步本的方法,每天加速前进,每天都有明显的进步,我近乎忘记了排名。
没过多久,我又想明白了一件事。进步本,不是快速进步的一种方法,而是快速进步的唯一的方法。因为,如果犯过的错误还犯,如果弄明白的题目,下次还错,那么这根本就不是学习。或者,是效率极差的学习。相反,保证出错的不再出错,搞明白了一劳永逸的明白,是学习的底线。于是,我就坚定不移的这么做了。很久之后我才知道,类似错误不犯第二次,是多么的难。但,这恰恰就是训练!
以往我把太多的心思用在了成绩排名上,担忧焦虑,压力,心绪烦乱。由此生出了乱糟糟的心态,以及乱糟糟的学习行为、笔记和前进的步伐,即便,大脑里已经有的知识也是乱糟糟的。
这正日庸人自扰。乱了之后,就不断的在怀疑,自己每天做的学习工作到底有多大价值,参考书是不是买的有疏漏,等等。提防之心,人性的扭曲,则是最大的失败。
如今,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精进,成绩和排名,相比之下,都是虚幻。
我用了进步本的方法不到一个月,发现了几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晚上睡觉更踏实,甚至香甜了。以前晚上睡觉,总是不踏实,压力、紧张,脑子里各种胡思乱想,担心下次考试成绩不佳,担心高考不行。
第二,面对考试不焦虑了。以往考试之前经常紧张焦虑,一方面盼望着成绩有进步,名次有提高。但是又有担心:万一成绩没进步,名次往下掉呢。那就意味着,这段时间的努力又白费了。自从记录进步本以来,这种焦虑逐渐消失。不焦虑的原因是对自己的了解。每天的进步本记录和复习,会让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哪些知识、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内容有挑战,哪些内容根本没谱儿,越来越了然于胸。所以,考试结果越来越没有悬念。
第三,代替焦虑的是对考试的淡淡的期盼。原因不是幻想会提升多少成绩,前进多少名次。而是,我想要知道:究竟我还会在哪里出错,究竟还会有什么题目不会做?所以,考试里丢掉分数的地方,就是我进步的空间,是我的潜力所在,是我前进的方向。
这些效果,让我更加坚定用这种方法。经过慢慢长夜,我已经看到了曙光。
不出两个月,考试成绩已经有非常明显的进步,前进了五六个名次。
我记得,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居然考到了班级前五名,我当时非常开心。这距离我运用进步本的方法,仅仅过去了2个多月。但是,这个名次提升是有水分的。因为我们班学习成绩最好的5名同学当时已经参加高考了,为了提前体验高考,学校安排的。所以,这么算下来,我是进入了前十名的行列。但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前三十到前二十的难度,与从前二十到前十的难度,非常不同,名次越靠前,前进的难度越大。
4.开启心智
高二放暑假,两个多星期的时间,我在姑姑家学习。平时家里很安静。
我当然是在用我的进步法迅速前进,体验很爽的进步感觉。所谓爽,就是,不断的发现还有不会做的题目,还有弄错的题目,一经发现,立即收录到我的进步本儿里边。就好像,神话故事里的宝葫芦,专门收各种灵丹妙药,当然,也收各种妖魔鬼怪。
这个方法已经成为我的法宝,成为我自信心的源泉,也是我相信能够不断进步的唯一根据。
高二暑假发生了一件事儿,影响了我此后一年的心境。
我在姑姑家的书架上看到一部小说,《平凡的世界》,4卷,长篇巨著。看起来是崭新的,封面很精致,这是我表哥的书。谈起这本书的时候,我表哥跟我说,他们大学的时候看这本书之前都要先洗洗手。他开玩笑跟我说的,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从未听起,有哪一部书能够如此让人肃然起敬。
100多万字的书,我确实没时间看,另外,我不觉得现代小说有什么精彩的,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耐心看完。但是,在学习之余,我还是很好奇。我决定,如果我读不完前面的30页,我就不看了。说明这本书不适合我。等到我果然看完30页的时候,我停不下来了,欲罢不能。我想知道书中人物的命运究竟会怎样。于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进步本都被搁置了两天。
小说读完,荡气回肠。第一次体验到荡气回肠的感觉。心绪久久不能平静。我肯定没有嚎啕大哭,但不记得当时有没有忍住眼泪。
《平凡的世界》没有让我对人生有明确的感悟,但却有了新的感觉,我知道了。人在世间会有如此多的苦难。不像三国里的人物,大多数的人在热血沸腾的打打杀杀中死去,死掉了就死掉了。只有很少数的死亡是有意义的,令人悲痛的。大多数人的死亡仅仅意味着战争的胜负。而平凡的世界,是描述平凡世界里的人们的悲欢离合。当然也有死亡,例如田晓霞的死去,就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孙少平的经历很励志。但这本书不是用来励志的,比励志更深,它触发了我思考人生。
很快,高三的新学期开始了。班级和整个年级的气氛紧张了许多。
一开学,我就把《平凡的世界》推荐给周围的同学。就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样,描述故事中最震撼人心的情节。当时,《平凡的世界》在我们班居然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阅读高潮。我带到学校的是从书店买来的盗版书,字小,浓缩为一本,便宜。当时分不出来盗版不盗版,只知道便宜。大家争相阅读。
开学之后不久,有一次语文测试,其中有个作文题目是“假如高考失败”。我的作文直接写高考失败之后的少年,经过一番痛苦的沉思,然后,看那落日好似朝阳。我着重描述了少年的心理过程。这篇文章受到了语文老师的点名表扬。所有高中的老师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语文老师。他的课程像评书,也像单口相声,我爱听。这就是我在高中三年之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受到表扬。此后,语文老师似乎记住了我的名字。时不时的会叫我回答一些问题,有些是比较难的语文题目。
这些都是我心智觉醒的前奏。当然,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可能会有很多次心智觉醒。但,时机和频率很重要。
从五月份到八月份,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的心态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件事是标志性的表明,我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大逆转:我大幅度的开始管闲事儿了。
当时,我有一个发小,在民族中学读高中,第一年高考失败。我劝他来我们学校复读,并且就来我们班。我还劝他,不要学少数民族语言,他本来是汉族。我鼓动他学英语,高考的时候选择空间大。他说,初中之后就没学过英语了。我说,我教你。不要怕。
开学之后,我这位发小来到我们班。我每天下午抽出一节自习课,给他补英语。放学路上一起回家,假期一起写作业,其他科目,我也管。有一段时间,我还督促他高考。我说,你的高考目标是什么,他说考个专科。我说,这样不行。如果你的目标是专科,那么你很有可能根本考不上,就跟上次一样。你的目标必须定为重点大学。他沉默了。沉默,就是感到为难。实际上,他近乎从头开始学英语,其困难,是我想象不到的。当天晚上,我连夜给他写了一封信,陈述目标的利害,“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当时我已经深刻的认识到这个原理。第二天他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又继续了我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合作。
因为我的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我那些哥们儿们更热衷于问我问题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同学。我的反应就四个字,来者不拒。不但如此,遇到怎么都讲不明白的主儿,我会想好几种方式,变换角度、变换讲法的让他明白。难度很大,但我乐此不疲。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我很开心。
回到学习成绩,回到高考的主题。此时,距离高考还有10个月。
进步本已经帮我实现了成绩和名次的跃迁。我当然要乘胜追击。由于有了过去4个月的进步本的积累,我对这种方法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学习进步这件事情上,在一天的所有活动中,只有进步这件事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根本不重要,甚至是假的。我们以为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是学习。但这些方法能让自己进步。其实,不一定。听课、做作业、看参考书,这些看似学习的过程,其效果全都是不能直接检验。唯有将转化的结果记录在进步本上,才是可以检验的。写在上面,理解了、记住了,自然就进步了。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每天只做一件事儿:不断增加进步本的内容,多多益善。凡是出错的、刚刚弄明白的东西,马上记在进步本上,不断的复习,巩固住。除了把语文课当做放松之外,所有其他课程一概不听。免掉无聊的听课时间。进步速度更快了。成绩稳步的长了上去。
因为就在做的过程中,始终能感受到进步。这个时候,做题也顺畅多了。一看到卷子,马上能分辨出,那些题目是基础的,只要细心,肯定能拿到分。哪些题目是中等难度的,必须用一些技巧,当然要检验,保证正确。还有最后几道难题,比如数学,那是要碰运气的。因为这些难题的解题方法,我并没有穷尽。总之,这种每天的踏实进步感,让我欲罢不能。那种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熟练,所带来的愉悦,让我欲罢不能。我很自然的,常常学习到深夜。无人打扰,六根清净。
有时候夜里学习的太晚,上午上课的时候,比如数学课、或者是英语课,我困了的时候,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偶尔会有敲桌子的咚咚声,把我吵醒。我睡眼惺忪的抬起头,原来是我邻桌的女生敲我桌子,他看着我,然后指了指黑板的方向。我看了看她,看了看黑板,埋头继续睡。当我醒来的时候,继续做题,继续整理进步本。当然,我并不是每天都在课上睡觉的,是常常而已。
进步本上面记录的东西越记越多,必须分门别类。我发明了一些有趣的办法,来控制进度和类别。同时,有了这个方法,做细致的计划,并且灵活的调整是很容易的。
如下这段可以略读,或者直接跳过:
“阵地战”—按照章节的顺序总结各种基本类型题的解法:高考不但考察基础知识,而且还考察一些解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大部分都是很基本的,因此要牢固掌握这些方法。因此要准备一个类型题笔记本,将那些自己现在还不熟悉的基本方法,按照章节地系统地总结整理。参考自己的错题本,课程笔记,和一两本参考书。
”歼灭战“—把以往做错的还有不会的题目消灭掉:错题不但要重新做一遍,而且要作深入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并总结出警示-即怎样才能防止此类错误的再次出现(比如要细心,比如指出这一知识点的要点,比如某一个方法的要点等)。我们的错误主要有三类原因:第一,不够耐心、细心;第二,对知识体系掌握不够全面、深入;第三,基本的解题方法不够熟练。
查漏补缺—这个时候会做大量的模拟题,从而找到自己的弱点。“运动战,游击战”-查漏补缺,逐个击破:从错误所属知识范围,判断自己的弱点并逐个击破。比如发现在数学上,三角函数的部分错误率比较高,则集中时间(比如两三天内的数学学习时间全部用在三角函数上)学习、巩固基础知识,并做题目以检验自己的熟练程度。集这一过程积累的成果错题本可以吸收到类型题的笔记本里。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每科接近满分
一方面,通过做模拟题,巩固上面两阶段的成果,在这上面应该保持大量精力。但如果前两阶段顺利,我们便有能力分出一部分时间来“钻研”难题,这些“难题”是“制高点”。战术-分专题,将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分类,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继而不断扩大战果,寻找新的难点,逐个击破。
这些内容仔细写下去,就是人们所说的各种学习方法的干货,也可能是垃圾。
这些东西不是重要。因为当一个人清晰的认识到,为什么要用进步本,而且主动的去做的时候。这些技巧都会被自动的发明出来。
许多学校都主张学生们做“错题本”、“订正本”、“错题集”。做比不做好。但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不得要领,流于形式。当然,这些名字也是有问题的。错题、订正,这些不是根本,进步才是根本。而导向进步的又绝不仅仅是错题和错题的订正而已。导向进步的,是你所有的明确进步的汇集,还有它们的有效积累。
高三下,陆陆续续各种誓师大会,百日誓师,学生誓师,老师也誓师。等等。
但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影响。我继续做我的事情。每个周末休息,每次都会去书店换换脑筋。一是看有什么好的参考书,二是读一些课外的读物。那时候偶然看到的一本关于古代蒙学读物的小书,里面包含《三字经》,《千字文》等,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些蒙学读物的全文,当时被强烈的震撼住了。《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大本大源。而《千字文》第一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开口就是“天地”“宇宙”的大境界,劈头盖脸的让人神清气爽。然后感叹语文课本之糟糕。
还有一件事儿,很重要。整个高中三年,所有的课间,我都出去做体育运动,在单双杠上面翻飞。所有的体育课,我都不曾缺席。到了高三下半年,体育课已经名存实亡了。学校要求体育老师不给高考班上体育课。我们的体育课变成了自习课。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在班里自习。但,我和我的兄弟们在操场上踢足球,干嘛不用这种自由呢,我们很欢快,很愉悦。
事实上,无数科研证据都表明,运动对大脑的聪明,有说不尽的好处。这也是我在很多年之后才知道的。但是,我父亲在我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不惜冒险,鼓励我和小伙伴们独自去游泳。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
进步本,课间的体育活动,自习课帮助同学答疑,这些就是我高三生活中每天最重要的三件事。当然,我还暗恋一位女生,不是我们班的,彼此不认识,也没时间表白。只能远远望去,目送她来来回回。
我的成绩在稳稳的进步,排名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自信,心智越来越开放。开放到,已经没有竞争的概念,甚至对于成败都不怎么想了。心中已经了无焦虑。各种模拟考试越来越密集。
高考那年的5月份,有一天,爸爸问我,你能考上你表哥考上的那所大学吗。这个问题,他一次性就可以问好几遍。因为,我又好几位表哥。这个问题,自从上了高中之后,他问过我许多次,每次他都会一连问出好几遍。我之前的回答一直是,不知道。但这一次,我跟父亲说,那所大学让我去我都不去。他笑了笑,他当然知道我的进步,每一份考试的成绩单,他不但保存着,而且看了又看。我们班同学的名字,他几乎都背下来了,虽然他几乎没有见过其中的任何一人。他也看到了我的自信。在我说完,表哥的那所大学让我去我到不去之后,我继续对父亲讲:爸,你不用担心了,即便我不读大学,你也不必担心,我已经懂得如何把一件事越做越好。
只是在高考之前的最重要的考试,我仍然没有考到班里的第一名。但,最好成绩已经进入了前三。
魂牵梦萦的高考
临近高考的那个星期,高三年级全体放假,自行复习、自行调整状态。
有的学校学生们开始撕书,宣泄情绪,迎接高考。
我没什么好调整的。继续在家里整理我的进步本,我确认进步本上的内容完全掌握的时候,我就继续做更难的新题目,当然,继续会收录编辑到我的进步本。关于学习,我只做这一件事。
其余的时间,和小伙伴儿打打球。我喜欢体育,喜欢汗流浃背。因为运动好处太多了,让我精力充沛。
考前三天,学校安排集体看考场。考场在另外一所学校。我没去看考场,因为我知道那所学校的位置,我也知道我的考试地点在哪个教室,也知道我的考号。所以,我不想浪费半天的时间去看考场。考试之后,班主任说我是“大注意”,连考场都不去看。不去看考场的事儿,切勿模仿。这需要一个条件,头脑高度清醒,而且没有丝毫的紧张。
我的高考就是这样的平淡。头脑高度清醒,没有丝毫的紧张。
在考前的那个星期,我还做了一件事:根据自己的水平给自己估算了一个高考成绩(每一科都有具体的分数,有误差区间)。这看起来是狂妄的。因为,没见到高考题,而且每年高考题目难度有所不同。但是,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是我的学习方式的自然延伸。
考试的那天到来了。
到了高考考场。与往常一样。拿过卷子,我迅速把卷子上的所有题目都看一遍,以便心中有数。所有的题目只分三类:第一类,基础题目,涉及基本概念;第二类,有难度,需要用到一些技巧;第三类,很难,需要用到许多技巧,甚至不常见的技巧,包括思路。前两类是我能够掌控的。只不过第一类题目需要迅速完成,检验一遍保证正确。第二类题目,绝不能粗心,而且有耐心,也必须检验一遍,只需一遍,保证正确。然后,所有剩余时间攻击第三类题目。能做多少就是多少。当然,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让第三类题目越来越少了。
每一科儿,考完之后。出考场的路上,不少同学相互对题目、确认答案。我不参与,原因不是怕影响心情。而是,过去的就过去了,我不浪费那个时间。而且,我考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不是清楚,是有数。除了考场,马上骑车回家,准备下一个科目,或者休息。
最后一科结束,我走出考场。考场外自然是人山人海的家长。我准备找我的自行车,却被一个声音叫住了。是我姨妈。她在那里向我招手。高考让她一辈子魂牵梦萦,她无数次在梦中梦见进入高考的考场,梦见考大学。她一生中只上过大专。我很想写她的故事。我很想写,我生命中遇到的许多人的故事。
考试之后,所有同学估算分数。分数上报学校统计。我上报的分数比我考试之后自己估算的分数低20分。这么做的原因是,担心自己上报的分数通不过。果然,即便压低了二十分,还是有同学和老师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报出来的成绩高的离谱。老师让我一再确认,我说,我确认。
拿到学校统计的估算分数之后,同学们各自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填报志愿。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第二志愿是浙江大学,第三志愿没填。
又过了一段时间,成绩榜单出来了。我的成绩是班里的第一名,整个高中阶段,唯一的一次第一名。同时也是全校的第一名。也是全市第一名。我的班主任专门赶到我正在学习计算机的辅导班上通知我这个消息。我没有上任何辅导班,但计算机辅导班我的父母很支持我,虽然我们家的收入水平不高。班主任还对我说,我的化学成绩是单科第一名。他当时埋怨我,语气非常激烈的说,我当时告诉你报清华吧,你非要报北大。我没说什么。我不知道,他对北大和清华,与我有很多不同。每个人的了解和理解都会很不同。
我考前估计的总分,高考之后估计的总分,和实际高考成绩相差不到10分。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很高兴,但远远没有最亲密的朋友、亲人们那么的高兴。我接到通知书时的心情,就像我在高考之前与父亲谈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
即便我不读大学,我也懂得了如何把一件事做的越来越好。
此时,唯一的差别是,高考印证了此前我所体验到的人生道理以及学习的法则。
我究竟从高考中学到了什么?
我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但我学到的比这多很多。在一次又一次的回顾那段历程的过程中,我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1.复利曲线在学习过程中是存在的。
理想的学习过程,是指数式增长的过程,但确实波浪上升的。
下面这张图,与我所经历的高中生活非常接近。
其它的收获,同样抽象,暂时,还没有办法用图像表示。
如下。
2.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商。
只要智力正常,即便在最需要智力的事情上,智商都远远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的目标是进步。
每个人学习的目的都不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目的也是不同的。任何人在任何阶段唯一不变的目标就是进步。没有进步,其他任何目标都是虚妄。
4.努力和进步没有直接的关系,努力和进步程度很少成正比。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努力,是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对法则、对方法、对技术的认知和探寻。这样的努力一旦见效,它带来的回报是指数的增长、是加速回报。它所产生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变革,从心态到行为方式。
5.不能导向直接进步的学习行为都是可疑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
我们以为自己在学习的那些状态和做法,包括听课、看书、做笔记,实际上对学习进步并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有时甚至相反,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不自知。
6.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这是我在读《道德经》时得到的总结。我认识到我所用的方法其实不是进步本,而是自强学习法。超过别人不值得骄傲,因为那可能是先天条件好,体能好,善于专注,也肯能是家庭条件好、环境好等等。只有自我超越的人才是强者,超越自我的人,用到了个体内在的精神,是原有的力量在觉醒。这个过程并不神秘,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7.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
因为在教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在大脑中进行高强度的思维加工,不但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更重要的是让所学的知识、方法、技能更加灵活。而且教别人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能量,谁做谁知道。正如《道德经》所说”既已与人己俞有“。只是那时我并不知晓。
8.世界上没有普世的方法,却有普世的法则。
我曾经把进步本的方法告诉很多人,我也曾经把学习笔记都送给了我的同学们,但他们所用的效果并没有我那么明显。也许他们的动力不足,也许他们的能力不佳,也许我没有把全部的原理、以及所有的关键思维过程与他们分享,等等。但是,却存在普世的法则。比如要成功就必须要有进步。反之,没有踏踏实实的进步,甚至在行为和认知上的变革,那么成功就是不可能的。这里所说的成功不是泛泛而谈的,其唯一的含义就是达成目标。
9.即便一个人清楚地认识到了法则,但法则之外还有心法。
心法就是自觉、自悟、自律、自强,比如让自己专注,让自己有动力,其过程却法无定法。比如体育锻炼有助于精力旺盛,有助于专注,有助于自律。但自我控制和规范,从根本上来自于,一个人对自身生命和生活经历的体悟,也来自对广大精神世界的认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对自己的否定。对许多人来说,不确定性就是极大的痛苦。所以,这种苦后有所得的状态,伴随着心理上的高度愉悦,这是人这种智慧生命应该感受到的愉悦。
10.技术胜于知识。
我是用进步本这个技术操作统辖五门学科的知识。知识会遗忘,技术则熟能生巧,历久弥新。
11.法则胜于技术。
学习过程中唯一不变的目的是进步。正是认识到这个法则,我称之为进步法则,所以产生了技术。
12.心法胜于法则。
所谓心法是指人对生命、对世界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认知。例如,“自胜者强”,给强者下了定义,以此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自然形成特定的心态,所以是心法。自胜者强,包含学习的进步法则。但进步法则却涵盖不了自胜者强。
13.考试是中性的技术/制度。
所有的考试,包括高考,既不好也不坏。说它好、说它坏都是基于某一个标准而言的。高考是历史不断演化的产物,它有其众所周知的功能。对于个体,它在客观上造成了受害者和受益者。但受害和受益只有在下面这种意义上才是根本的。受害者,没有将这个考试作为训练自己、磨练自己的机会。而受益者,主动或者变被动为主动地把高考当作训练和磨练自己的机会。即便是从高考中胜出的人,也不绝对是受益者。因为,任何从人群中胜出的事件,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14.任何一个片段的人生经历,都可能带给人无穷的启发。
差别在于,有的人主动去挖掘,他们是自觉者。有的人,没有主动挖掘或者挖掘不足,他们会有或少或多的模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