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选择恐惧症”吗?

It's a problem.

饭点叫外卖,美团、百度、饿了么,不知道用哪个;随便打开一个,盖饭、炸鸡、小炒不知道吃什么。问同事:中午吃啥?得到的回答经常是这样:别问我,我有选择恐惧症。最后手机一关,还是楼下来碗面吧。这是我们办公室午餐的常态。有没有躺枪?

外卖平台、读书软件、游戏App、大型商业综合体……这些事物为我们带来了便捷、效率、愉悦和丰富的选择,可很多人却因此患上了“选择恐惧症”。这是为什么呢?

Cool ?

从大脑结构来看,我们的大脑前额皮质,是掌管决策的。当面对连续的复杂信息时,前额皮质的活动就会增强,强化理性判断。但它不会无限增强,如果信息过载,反应活动就会变慢,弱化理性决策。信息过载产生的纠结,会弱化前额皮层活动,激活大脑中反映焦虑的区域,减少多巴胺分泌。这种情况下,快乐被失落所替代,因此惧怕选择。

Really ?

心理学上有一个“选择的悖论”,意思是,如果有更多的选项,人们会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去做最优选择。即便选择结果还不错,你还是会觉得会有更好的选项。如果选择不完美,失望的感觉也会更严重。

所以,总结起来,“选择恐惧症”可能源自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选择太多时,大脑认知压力过大,选择一次,痛苦一次。就像逛街,不逛到最后不剁手,结果越逛越觉得没啥可买,最后两手空空回家。
其次,选择增多时,增加了决策时间成本。因为过于耗费精力,所以干脆放弃。就像楼下的一碗面比外卖平台的选择来的容易,因为不用动脑子。
再次,选项太多时,机会成本会降低选择的满意指数。像工作、结婚对象的选择,选择愈多越头疼,因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
最后,选项相似时,人们会在利他还是利己中产生怀疑。比如聚餐,点自己更喜欢的菜品,还是朋友更喜欢的菜品,决定了你在聚餐中的幸福感。

选择太多让人恐惧,那么是不是选择变少,或者没得选时,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呢?恰恰是的。

Yes,I do.

比如,印度人因种姓制度,很少因自由恋爱而结婚,但全球知名的民意测验和商业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公司调查发现,在美国的印度人,他们对婚姻的满意程度远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没得选的印度人,一般都会仔细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一旦结婚就会从一而终。

Top secret.

再比如,有人把乔布斯的设计理念概括成一句话:“少就是多”,而“少”就意味着不会有太多选择。所以以简约著称的苹果手机,每次只推出一款产品,不给用户太多选择。丰田的汽车也是这样,只有几种车型,而且每种只有几种标配,没有选配,这样反而让它的每款车在美国都是同类车中最畅销的。

同样,类似黄焖鸡、鸡公煲、猪脚饭、西贝筱村面等单选餐厅的火爆,都是因为他们不给用户选择,而是直接替他们选择。

设计师原研哉说:“也许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信息越多越好,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如何选择有意义的信息,能够把它的意义最大化,这个更加珍贵。

Plan A or Plan B ?

没有选择不痛苦,有选择才痛苦;有选择也不痛苦,选择多才最痛苦。

那么,面对选择恐惧,我们能怎么办呢?两个办法可以参考。

降低标准。接受选择就会有所损失这个事实。做一个“容易满足者”,接受那些“挺不错的选择”,即使它不一定是最好的。

减少选项。好东西一定少,你需要的好东西一定更少。买东西,列好清单;不会选,看达人推荐;极简生活,减少花费在非必需品上的精力。

春分快乐,做个不惧选择的幸福人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选择恐惧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