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家学教书----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三)

    今天阅读的是《孔乙己》课堂实录。浅浅小语:灵感如猫的细步,只在你安静的心里蹑过。

图片发自App

    肖培东老师由自己的生日学生们都记得导入新课,亲切自然。一个记字既是暖场语,又成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两者巧妙融合。整堂课有三个主问题:一记,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内容感知)二记,小说中的其他人记住孔乙己的是什么?(重点研讨)三记,这些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主题探究)。一个记字,轻轻松松撬动了一堂课。这样的设计真巧妙!孔乙己是一篇经典课文,很多名家都上过,黄厚江老师由手切入;有老师用“笑”来分析;还有“摸”、“排”;还有“脸”分析切入。这个教学设计挑战经典,3记,巧妙的找到了课堂的切入点。

一记,整体感知中的教学镜头:

生:因为他是孤儿。师:孤儿,哪里看出来的?生:小说没有提到他家里的人。师:没有提,你也不能随便下孤儿这个结论,但他一定是孤独的人。课文没有写到孔乙己家里的人,也没有人去关注孔乙己家里的人。

    孤儿、孤独一字之差,相差万里。教师的课堂语言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同样的例子还有落魄这个词的分析。生:“当别人问他,你识字儿吗?他就显得特别神气,但是当别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样子。”可见孔乙己的落魄。老师引导学生说:落魄这个词用来形容人的境况,更多的是指物质经济状况,你为什么从他的表情上来说明?生:应该是落寞。师:不,我觉得你的落魄说的很好,在孔乙己眼里,什么落魄比没钱,生活过得差更糟糕。生:他自己在仕途上的不顺利。师:这就是孔乙己一生中最大的落魄,最承受不住打击的伤痕。非常好。

    落魄,落寞,同样的一字之差。 教学中需要这样慢下来,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教师机智的时候。慢一点,慢一点,抓住契机慢慢问,学生会循序渐进,渐渐得。

二记,重点研讨中的教学镜头。读一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的文字。生读,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音有点低)师: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这句话怎么读?你说说看。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声情并茂)。师:你读的声音为什么比他响?这个问题既是对学生朗读的认可,又让学生思考自己这样读的原因。然后反复朗读,着重分析“又”字。由又字,引出下一句: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孔乙己,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然后师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和酒客的对话。让学生比较加上谁说谁说谁说和不加的效果。对“哦!”询问语气,感叹语气,语气平淡,三种不同读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的分析可谓细致。掌柜的记住的是,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呢;小伙计记住的是,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酒客记住的是他伤疤里的笑料,被打折的腿的故事。孔乙己记住的是茴香豆的茴字的4种写法。哎!

三记,主题探究教学镜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被人屈辱的记着,被人残酷的忘记!在这忘与记之间游移的都是嘲笑,奚落打击,冷冷的讥讽的目光,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看客。鲁迅曾经说过一句话:“国民尤其是中国的国民,永远是戏剧的看客。”鲁迅还说过一句话:“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教学由“记”,讲到了看客。讲到鲁迅作品中,国民的劣根性。这些看客只想咀嚼他人的悲哀,只想品味他人的痛苦,只想成为某些痛苦故事的传播者,幸灾乐祸者,冷眼旁观者,恶语相向者,正是这些人把孔乙己带向了死亡的边缘!今天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值得我们深思。

    王崧舟老师说:“只有当你对自己的课堂拥有刻骨铭心的体验的时候,神灵才会降临。”正如浅浅小语,“灵感如猫的细步,只在你安静的心里蹑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名家学教书----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