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关于心理健康的议题,已经成文社会的普遍话题。所以,当看到推荐罗伯特.戴博德的心理学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时,就迫不及待的入手了。

刚拿到手,两天就看完了,意犹未尽。

这周又在睡前重新翻了一遍,越发觉得本书真得适合人手一本。

本书围绕陷入抑郁症的蛤蟆,在朋友们老獾、河鼠和鼹鼠的建议和催促下去接受咨询师苍鹫的心理辅导,进而从新找回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

整本书读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并去实践,并非易事。

心理问题,其实是我们的心生病了。普通的病,可以借助医生通过药物来治疗,帮助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而心生病了,药物是很难根治的。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来调节自己的心境和情绪,将内心的“不快乐“赶走,重拾欢乐。

每个人都有情绪,快乐、深情、愤怒、悲伤、恐惧,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是后天习得的。

而童年时期习得的生存经验和策略,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成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周围的人。

这套策略,可能会使成人仍然处于“儿童状态”而不自知,在现实生活中就会习惯用儿童的心理状态来为人处世。

儿童时期,我们很弱小,需要依靠大人来生存下来。所谓“父母一声怒吼,小心肝都得抖一抖”。

随着年纪渐长,我们的本我会发展起来。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严加管束,那么本我就会在权威下面去妥协,收到压抑,久而久之,本我就隐藏起来或者消失不见了,只剩下那个妥协和依赖父母,“唯命是从”的“自我”了。

“本我所在,自我相依”。理解了童年,就能更好的理解现在的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所谓的治愈童年,或者被童年治愈,其实都是心在被呵护和被爱着,受到了滋润,感受了关怀和爱意。

内心充满爱的人,哪怕被这个世界抛弃,他也不会觉得孤单。因为,爱,就是一件最温暖的裘衣,也是最坚硬的盔甲。

愿我们都能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Book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