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凡与‘二王’反着走得都成功了”?

书法讲座中陈海良教授说:

“书法史是叛逆史,凡与‘二王’反着走得都成功了。孙过庭是个一卫道者,书法史上,很少有孙过庭的,因为他没有创新,所以他的地位是不高的。代表大唐书风的是鲁公,好像没一个人愿意学他的《祭侄稿》。学二王入展、获奖快,没人学鲁公,遗憾……”

陈海良,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培训中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首位书法博士。

与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这个说法或观点,你一定会觉得颠覆认知,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

二王是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父有“书圣”、子有“小圣”之名。

我们普遍认为:二王是书法的正统、楷行草三体的规范,后世学者无出其右。而陈教授却说,与他们对着干的都成功了。

颠覆认知,便不对吗?

书法史是针对书法记录书法发展的史书。分为古今两个体系:一是汉以前的甲骨文、钟鼎文、篆书的古文体系,二是汉以后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今文体系。

二王属今文体系,书法风格清秀俊逸。那么,究竟有没有与二王反着走的呢?

有。唐代张旭、颜真卿(鲁公);宋代米芾、黄庭坚;元代杨维桢;明代徐渭、倪元璐;等等。

他们的书法要么狂放,要么浑厚,要么长枪大戟,要么……总之与二王的清秀俊逸不沾边。

值得一说的是,学了半辈子二王的米芾,晚年却说“一洗二王恶扎,照耀皇宋万古”;自称“我家羲之献之”的王铎,其书风也与二王迥异;另外,黄庭坚在《山谷书论》中还特意强调“书本无法”。

照理说,反着走不能成功才对,可偏偏这些人成功了,随便拉出一位都是书法大家。陈教授为什么那么说,想必就是源于这些例证。

如此看来,颠覆认知不一定就是错的。

与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是否意味着正着走的都没成功呢?

绝非如此。正着走的也成功了,如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五代杨凝式;宋代李建忠、蔡襄;元代赵子昂、鲜于枢;等等。

他们的书法无论怎么变化都符合二王法度,而且各自的成就并不比反着走的差,当然孙过庭是个例外。

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二王之后书法分成了两派,即:清秀派和厚重派——前者正着走,后者反着走。

而历代书法家实践证明,无论正还是反都没有问题,最后都能走向成功,唯一的区别仅是面貌不同。

这就好比两个人爬山,一个从山前的人工石梯,一个从山后荆棘密布的小道,最终都能登上山顶,只是所看到的风景不一样而已。

事实上,陈教授说与二王反着走的都成功了,也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他的角度站在了厚重派一面,所以看到的与站在清秀派角度的人不一样。没有对错,只是角度不同而已。我觉得,他在这方面下过很大的功夫,不然也不会这样说。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哦。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二小书法,让我们一起探讨;如果您认同文中的观点,请转发让更多人看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凡与‘二王’反着走得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