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剩女》纪录片看背后的家庭

近期一部由两位以色列女导演创作的纪录片《中国剩女》,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豆瓣评分也达到了7.7分。历时4年的时间,讲述了三位单身成功女性在各种压力下,如何挣扎、平衡、甚至逃离。

三位主人公分别是律师邱华梅、电台主播徐敏、大学教师盖琪。

邱华梅出身在山东滨州的一个农村家庭里,因为父母想生个儿子。但是生男生女这件事却并非会如每个人所愿,父母一直生了5个女儿都没能生个儿子。邱华梅在这样的家庭成长,5个孩子,虽然不知道具体间隔多少岁,但是5个孩子的家庭,父母的时间和精力肯定有限的。除了挣钱养活一家子之外,分配到每个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是有限的。

这样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家庭里长大,邱华梅考上北京的本科学院并顺利毕业,对于她来说应该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在纪录片里,年迈的父亲也谈到了这点。当初家里那么没钱还是供你读书,甚至想过去卖血。华梅考上北京的大学,工作稳定,没到结婚年纪之前,这些在父母亲眼里都是引以为傲的成就。但是现在35岁还没结婚的华梅,似乎成了家里最不光彩的门面。5个女儿,4个女儿均已成家,就剩华梅一个人。隔壁邻居的指点,担心华梅老来无人照顾,这些都成为家人心中的刺,而间接地亲人也将这根刺刺向华梅对的内心深处。在家人看来女人不结婚这是在农村少有的现象,在中国法律上也是不允许的。

放眼看去,华梅其实从读大学的那刻,就跳出了老家的生活圈。她所接受的思想是来自于相对老家开放得多的北京,这个地方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包容性更强,至少不会觉得大龄未婚是一件罪过的事情。可是因为华梅的出生地在老家,家乡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还是会以家乡的眼光去看待华梅。


后面父亲甚至说,华梅是因为读书读的太多,读傻了,造成了她今天的大龄未婚。这就像在古代的时候,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样。因为读书少,女人的思想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被教化,更容易被等同世俗化,女人也就将就了一世的宿命。

这样的家庭观念影响之下,华梅觉得恋爱可以,结婚可以,就是不能生孩子。因为华梅并不觉得孩子在这样的一个家庭观念影响下会健康地长大,拥有孩子是件幸福的事情。养而未育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责任的缺失,究其一生,很多人的一生会被原生家庭影响而没法逃离出困局。


而第二位主人公徐敏就是一个深刻被原生家庭影响深重的孩子。28岁,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婚恋市场也不太算得上剩女。很多次盼望跟妈妈能够好好沟通,但是母亲可能向来没习惯跟女儿好好去倾听、商讨一件事,喜欢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女儿怎么选择生活,甚至择偶。

一方面是妈妈的强势,但是另一方面是徐敏的未能独立。习惯了听妈妈的话,害怕违背妈妈的意愿就会被妈妈抛弃。喜欢跟父亲站成一条线,因为父亲在家里是和自己处于相同的角色里,所以在父亲这里有理解。在这段母女关系里,母亲永选是安排的角色,而女儿徐敏总是一个被安排的角色。这样不对等的一个角色关系一直生活了28年,所以徐敏活成了一个重大决定都不敢做的人。

而徐敏母亲眼里,给女儿上好的学校,匹配上车房等优质的物质条件,自己为创造这样的家庭生活物质条件已经拼得很不容易了,却反过来还要被女儿数落自己强势,不理解别人,不尊重别人。到最后只能选择逃离女儿对自己的倾诉,不愿意倾听。


第三位主人公是盖琪,一个选择向生活妥协的大学女教师。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因为父亲生病,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0几岁的时候,想找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来跟自己一起共同面对难关,30多岁之后,觉得没有很合适的人出现,开始向生活妥协,走上结婚和生孩子之路。盖琪不管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工作都有自己理性地认知,对应的阶段会有对应的状态,每一种都曾是人生的经历。

盖琪算是三个里面最早解决单身问题的,算不上剩女。但是拿她的婚后生活,跟另外两位女主单身生活对比,我并不觉得会比他们更幸福。婚姻也好,单身也罢,都是生活的一种常态,各有各的乐趣。我们不要成为别人生活的绑架者,约束者。当下就是生活最好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中国剩女》纪录片看背后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