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读书心得二十四

今天进入到了探讨边界主题的倒数第二篇。

一种边界不清形式:强调意义。

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

谨慎打着“爱你”、“为你好”的口号来表达自己情绪。两性、亲子、亲朋好友等关系中尤为常见。

又一种: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沟通效果来维系的,动机只是潜藏在背后。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

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

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

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又一种: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

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拿捏好关系和表达的程度,可以交心但不适合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房间安放着秘密,不希望别人进来自己也不希望出去。

又一种:过度暴露。

跟关系一般的人分享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人际交往大忌,交浅言深。

另一种: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

常见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要主义》读书心得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