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第一章 “朝”的出生

1970年,在一个名叫谷花的小山村里,“周老汉”正在山坡上挖着红薯,虽说也是秋天,头顶的日光依旧灼热,细密的汗水渗在他的额头上,云贵高原上的长年紫外线照射,使他的皮肤颜色变深了,山里人大多如此。

老汉家在半山腰的一环土地上,离老汉父亲屋子却有二三十丈的距离,这二三十丈的距离却硬生生将老汉与父亲隔断了一辈子,成为了两人间难以越过的鸿沟。老汉的父亲是从小流落到这个村里,靠给村里人干杂活才在那个艰难的时代活了下来,父亲身体较好,村里人都喜欢找他干活,当然也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劳力。

村里人基本都是战乱年代,从外面迁移进来的,这个小山村,周围群山环绕,每一座山都高耸入云,山顶经常有冰雪覆盖,山底一条大河,进出村只有一条窄窄的马路,最近的市集也需要二三十公里,倒是那个年代安稳的去处。村里人自己种点粮食,便在这里生存了下去,但有的人到死都没走出过村里。早先进来的连家和赵家都已经两三代人,自然人口相对较多,也算是村里的大家族了。

老汉的父亲一直想多生几个儿子,壮大自己势力,生了老汉后却接连生了三四个女儿,很是不开心,加上老汉从小体弱多病,性格内向,便从心里一直嫌弃老汉,以至于老汉成亲后便与其分家,甚至不让其住在旁边。

老汉面对强势的父亲,退去二三十丈,在马路边的一块地上,一锄一锄建起了自己房子。房屋修建得很简单,砌墙的石头是从山沟里背来的,石头间用的是地里挖来的黄土,老汉的技术实在一般,石头堆砌的歪歪扭扭,总有突出的地方,经过一番修整,老汉终究还是搭好了自己的家,一个简单的茅草房,一个摇摇欲坠却风风雨雨陪伴了他大半生的窝棚。

“老汉”也是村里人调侃他起的绰号,大抵是嘲讽他像个老头子一样,干活不得行。

老汉正弯着腰伸手捡地里的红薯,突然背后的竹林里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喊声中有几分焦急,“周老汉,你家婆娘要生了,你还不赶紧回家去?”。老汉抬头,看见了竹林边一个模糊的人影,是屋前连家老二的媳妇,听到喊声后,他心里一惊,早上想着先来挖点红薯,中午的饭便有了着落,不成想媳妇这么快就要生了,当下是又惊喜又担忧,惊喜的是孩子终于要出生了,自己也算有了个家,担忧的是现在家里的条件,养个孩子怕是不容易,当然他一定会想办法让孩子长大。还有一点担忧就是回到家怕是免不了要被妻子责骂了,怪自己不好好在家待着,这种时候还要往地里跑。

老汉匆忙收拾起锄头,背上挖了半个篓筐的红薯,不顾汗水迷了眼睛,往家里急忙走着。回到家门口,听见嘈杂的人声,知道邻居都过来了,连家的几个儿媳在帮忙着,低矮的屋子里传来妻子分娩的声音,声音里的痛苦让老汉的心也跟着揪成一团。匆忙放下背篓,老汉又不知所措了,家里一下来了这么多人,而且这个场合他也不知道该帮忙做啥,看着那几个女人忙碌的身影,自己只能搓着手干着急。

连家二媳妇从门里出来后,看了看周老汉,说“你婆娘都要生了,你还不在家待着,快去找个毯子来。”老汉马上跑到家里找了起来,家徒四壁的屋里,一块干净的布都难以找到,就别说毯子了。还好老汉的父亲听见这边动静,送来了一块的红布,老汉谢过父亲后,便坐在门口的木头墩子上焦急的等着。约莫半小时后,一声嘹亮的啼哭声从屋里传来,老汉心里的石头算是放下了,又充满期待的看着房门,门开了,红布里裹着一个小婴儿,白白嫩嫩,哇哇的哭着,老汉看到这孩子可爱的模样,内心感动又幸福,那一刻,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意义,也充满了希望。

老汉没有念过书,不知道给孩子取什么名,正在犯愁的时候,突然想到,有了这个孩子,他相信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朝着美好的明天,所以就叫孩子“朝”。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