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回到20年前,当时有一个学生杂志举办了个主题作文活动,叫做《21世纪我们能看到什么》,当时的我虽然家里没电脑,但是思想前卫,写着:到了21世纪,我们不用每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在家里就能通过电视上课了。
那个时候还年幼,总想着如果在家学习,就能睡懒觉,还能躺在被窝里听课,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没想到,20年前的奢望,如今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了。
我儿子每天可以晚起一小时,慢吞吞的吃完早饭,意兴阑珊的打开着电视,撸完小狗,在线云升旗,在全家的逼迫下用蚊子般的声音低唱国歌,再进行扭扭捏捏的广播体操,最后开始一天的学习任务。
一年级的课程并不多,每门课也就20分钟线上课程,20分钟微信讨论。
虽然我是在家办公,但也是办公,手机不能被他长时间霸占,不得不为他专门买了个平板,用儿童手表的SIM卡申请了个微信,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微信群里与老师交流。
结果我三翻四次被老师私聊:
“请他不要总在群里发一些无关的信息。”
“请他一个问题回答一次,不要回复很多次。”
“请他不要发类似于‘好的’,‘知道了’‘XXX小朋友说得很好’等信息。”
荣荣说,他会不小心发错,于是我告诉他,你发错了可以“撤回”。
然后就看到他一口气撤回四五条消息,果不其然,老师再次私聊我:“他再乱发消息我只能把他移出去!”
第一个星期混乱下来,我意识到了个关键问题:
低年龄神兽上网课,家长必须陪同。
即使家长正襟危坐的陪在他身边……
“腰骨挺直脚放平,坐端正的听!”我话音刚落不下10秒,他就东倒西歪摊在沙发上,若还不加以纠正,下一秒就是直接爬上沙发开始“神兽躺”。
第一个星期没有全程陪读,偶然冲到大厅,会发现他数学课做语文作业,语文课做网课作业,或者就是老师台前声情并茂的读着课文,他在电视机前呆若木鸡的神游四方。
“跟着读:what do you hear……”结果是我补了一年级的英语口语。
音乐课上,“跟着老师跳舞啊,拆解动作了,一二三四,二二三四。”然后我跳的满头大汗,他在那边手板身后,像个小老师一样看着我,让他跟着唱跳,瞬间杨超越附体,原来唱跳不能同步的情况就发生在身边。
体育课,“跟着老师做运动啊!”全家运动起来,公公婆婆和家里的小狗跟着老师蹦蹦跳跳,而他则是一副领导人下访社区的模样,就差发表慰问:同志们,要注意锻炼身体啊!
美术课,N张铅画纸被他糟蹋后,也成为了我陪读(画)的项目。
我记得经常会有人问:你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让你跟着你娃一起上网课就知道了!
不过所谓比较,不能只专注于自己,也要进行横向比较,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们家属于easy模式。
毕竟有个不务正业的在家办公的妈妈,可以全程盯着神兽在关键时刻进行学习,最多开个电话会议旁边都是娃“咿咿呀呀”的声音。
双职工已经复工的家庭,娃全程丢给老人家陪读,但是并非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硬核老人,毕竟神兽的顽劣性连其父母都招架不住。
我听说某位企业高管,第一周上课,老师通过钉钉发现他娃拿着用来课后交流的ipad打游戏,于是告知父母,其父立刻删除所有游戏,但是仍然挡不住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告状,无奈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随时关注神兽的上课情况,时不时来个隔空“巨吼”。
我有个朋友,上班前教会老人如何用钉钉,如何交流,如何发语音,但是仍然挡不住各种状况,上传作业,撤销语音,上班期间不断的远程连线电话指导依然毫无效果,不得不请假回去。
还有住在学区房学生居多的小区,一到体育课,整栋楼“咚咚咚咚”蹦跶的不停,充分考验该建筑的质量水平。
我们家也就语数英和美术老师会有作业要求,但是,还有部分非常注重“素质教育”的学校,语数英音乐美术科学自然道德体育等等各科老师,都在群里指点江山,每门课都要打个卡,布置点作业,录音唱歌运动视频自然感想再做个小实验,各科作业层出不穷,让家长们感叹:应试教育才能减轻孩(家)子(长)的负担啊!
微信一遇到低学龄的爸爸妈妈,一个个怨声连连,只愿疫情尽快过去,孩子重新回归校园。
这是普娃妈妈的第十一篇亲子文。
普通孩子成长中,妈妈也会有些遥不可及的期望。
在希望,失望和惊喜中,慢慢的与荣荣一起成长。
关注公众号:柠萌的普娃团(jingshuixiao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