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化蝶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殊不知它是庄周做过的一个梦中之物,但是庄周感到非常愉快和惬意 ,竟然忘了自己原来是人而不是蝴蝶;于是他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怎么样,听着很拗口吧?
没办法,要想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就得弄清这些稀奇古怪的事。
庄子即庄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甚少,留到今天的资料绝大部分为野史所出。
庄子又称南华老仙,是道教史上一大奇人,对道教的贡献几乎与道家创始人老子齐名——实际上庄子正是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汲取营养,从而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得以将道家文化发扬光大,也便有了“老庄”一说。
庄子的一生都是在狭小破落的陋巷里度过,一家的生活极其艰苦,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即便如此,庄子却宁愿放弃高官厚禄的机会,始终如一日地过着靠编织草鞋为生的清贫日子,仿佛惟有如此,才能产生那些真正的“道诣”,即通往逍遥的自由之路。
这样看来,庄子的人生高度,还仿佛真的达到物我两忘(不,应该叫物我分离)的境界——虽然表面是贫苦的,肚子是空瘪的,但他的思想是饱满的,精神更是丰富的,按照他的说法:灵魂飞离肉体,不免让人怀疑他如同是在极度饥饿下产生的幻觉。
庄子认为人世间的美好来自绝对的自由,于是头脑中臆造出大鹏鸟展翅高飞的形象——即鹏程万里,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他便把人家说成是地上的寒蝉,兴许是在他心里,那些世俗的“庸人”早已不堪教化,正如一只小小麻雀怎能读懂翱翔九天的鲲鹏之志。
而他这些怪异的思想始终不为人所接受,甚至还被当成一个疯子。
真正使庄子声名远扬的是他和终生好友惠施的交往,惠施年纪和庄子差不多,他是诸子百家(九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仿佛永远处在辩论之中,可能是除了惠施,天下再没有一个人能同庄子谈论哲学问题了。因为惠施在魏国担任相国,名气很大,所以通过他的一张嘴,使庄子的名气也跟着传播开来。也就在这个时期,因为惠施的影响,一些封建诸侯便陆续派人邀请他出去做官,但是庄子很坚决地拒绝了楚王等人的高薪聘请,甚至还毫不客气地羞辱了对方,庄子的这些古怪行为,更加让世人觉得他不可理喻。
或许人们觉得这个白痴般的怪物还沉醉在大梦之中,忽有一日,他便在自己的“蝴蝶梦”里悟出了“齐物”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就是人必须消除与物之间的界限,心灵和精神才能得到彻底解放。随齐物出现的另一个理论叫“齐论”,即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因此世事是无常的,人只有追求自己的“逍遥”才能通往快乐之境。庄子又从“庖丁解牛”的例子努力阐明一个更为消极的观点:即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不为外物所滞的人生境界,也可以这么理解:
就是要反对一切人为的东西。
庄子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同样有骇人听闻的见解,这里仅用他妻子的事例作为说明,简直再妥帖不过了。
众所周知,庄子的夫人因为长期操持一个破落不堪的家,同时又得兼顾“不食人间烟火”的丈夫,结果很早就得了重病,妻子死后,庄子却一反常态,他在灵堂里又是击打瓦盆,又是纵声高唱,于是被闻讯赶来的惠施一顿呵斥,谁知庄子却说:
死去的人已经安卧于天地之间,而为这点事我便打扰她的魂灵哭泣不止,这就是不能通晓于天命的表现。人之所以死了,不过是回返自然的造化。
惠施对朋友的这番骇人说辞深感震惊,养尊处优的他自然不能理解,正是清贫的生活使庄子看破红尘生死,对死亡便无所谓了。
然而过了不久,惠施也去世了,这个在异国他乡生活大半辈子的游子,最终客死他乡。对于庄子来说,这件事是个不小的打击,可以说,失去这位学术上惟一的竞争对手,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像惠施一样理解他的哲学思想了。
彼时,庄子的道学理论愈加成熟,但也变得愈发不可捉摸。和当时最受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学派相比,庄子的审美观自成一派,他认为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要超越现实,超越实用,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物我两忘”。
他生前憎恨所有的统治集团,因此永远表现为不合作、不出仕、洁身自好、藐视礼节、追求独立超脱的人格。
就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那满脑子不为人知的思想,却给后世留下数之不尽的文化财富,尽管庄子本人贫穷一生,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自身价值观念的认同,他那彪炳史册的标志性形象,就是他洒向历史长廊永远踽踽独行的寂寞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