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逛知乎时,无意看到了这篇内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秋,龙见于绛郊。”
我的第一反应:啊!龙!
第二反应:绛郊?是绛州吗?
第三反应:是真的吗?如果是,怎么理解?
近几年我所处的学习环境,使我有了一股继续探究下去的莫名的动力,我知道这不是我与生俱来的动力,这是环境所给人造成的某些变化,近朱者赤吧!我的专业不是历史学,不是地理学,所以接下来我所理解的内容,也许会有偏颇,甚至是谬误,希望读者朋友理解,仅作为一次探讨吧!
就我目前的知识储备而言,生物学界没有对于“龙”的明确的界定,而我查阅百科类资料,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描述。而《左传》作为我国著名的史书,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不太可能在这件事情的描述上歪曲史实,所以我有了一下的推测。龙者,在水者,一曰鳄一曰蟒;在地者,一曰猪一曰马;在天者,一曰电一曰雷,而古绛州时,汾河水流范围远远要比现在大得多,所以这让我有了目前的推测:昭公二十九年,秋天,在绛州的郊外出现了一些鳄鱼(古汾河在绛州城外)。我对这个猜测并不满意,但这是我目前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猜测了。
而就是这个发现,让我有了兴趣去查阅关于绛州历史上的奇闻轶事、天文地理,现将其整理如下,与各位一起了解一下绛州历史。
新绛县《灾异年表》
周
贞定王三年(前466),地震(另有史料记载,震级6级);
考王八年(前433),彗星见;
考王十三年(前428),无云而雷;
威烈王三年(前423),有大火下于北方,其声如鼓;
威烈王二十年(前406),五月,绛有三犬率众犬数万聚于绛,杀一犬于东方,杀一犬于西方;
安王十五年(前387),大风,昼晦;《竹书纪年》
显王二年(前367),河水赤于龙门三日;
显王七年(前362),大雨。三月,魏败韩赵兵于汾;
显王九年(前360),彗星见;
显王十年(前359),星昼坠,有声;《史记》
显王二十三年(前346),绛中地裂,西绝于汾;《竹书纪年》
秦
始皇四年(前243),大雪;
汉
景帝后二年(前142),秋,大旱。冬十月,日月皆赤。十二月,雷,日色如紫,五星逆行太微,月贯天街中;(金、木、水、火、土五星逆行太微垣,月亮从天廷星中间穿过。PS:我不懂,懂的人可以告诉我一下)
哀帝建平元年(前7),十二月,白气出西南,从地上至天,出参下,贯天厕,广如一匹布长十余丈,十余日去;《天文志》(占曰:天子有阴病)
章帝建初五年(80),二月,戊辰,木火具在参;《古今注》(木星和火星都在参星附近)
和帝永元元年(89),正月辛卯,有流星起参,长四丈,有光色黄白;《古今注》
永元七年(95),二月,癸酉,金火俱在参;
PS:汉代的星官似乎专业知识要强很多,大部分都是天文学方面的历史记录。
晋
愍帝建兴元年(300),汾水大溢;
北魏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八月,乙亥,频暴风陨霜;
景明四年(503),三月,大风拔树;
东魏
元象四年(541),大旱;
兴和三年(541),大旱;
北齐
武成帝河清二年(563),四月,虫伤庄稼;
唐
高祖武德二十一年(638),旱;
太宗贞观十三年地震(639),乙亥,又震;
贞观二十一年(647),秋,旱;
高宗永徽元年(650),四月,己巳,旱蝗;
龙朔三年(663),十月十六日,麟见;
睿宗景云二年(711),正月,甲戌,地震,坏屋舍,覆压百余人;
元宗开元二十年(732),六月,癸丑,黄龙兴观池同心莲一茎;
代宗大历七年(772),七月,芝草生;
穆宗长庆四年(823),虸蚄害稼;
文宗太和六年(832),秋旱;
懿宗咸通六年(865),正月,大风拔木有十围者;(围:两臂合拢的长度)十二月,地震裂,泉涌泥出,青色;咸通八年(867),正月,地震坏屋舍压人,有死者有伤残者;
僖宗乾符五年(878),秋,大雨,汾溢流害稼;
宋
太祖建隆四年(963),六月,蝗;
乾德元年(963),六月,蝗;
开宝五年(972),大水;
开宝七年(974),旱;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春旱赤地;
淳化二年(991),旱;
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夏,大旱;
大德七年(1303),地震;
武宗至大二年(1309),七月,蝗;
顺帝至元六年(1269),五月,辛卯,雨雹大者二尺余《五行志》;
至元十四年(1276),十二月,辛卯,州北方有红气如火蔽天;
至元二十一年(1283),十月,癸巳,有赤气见北方如火;
至元二十三年(1285),六月,丁巳,白虹二道冲斗牛间;
至元二十七年(1289),正月,己未,夜,天鼓鸣空中,有战斗声;
明
正统十四年(1449),冬,十月,文庙前柏树下有二瓜同蒂而生,其状如斗;
成化元年(1465),二月,彗星见在西北,长三丈余,三月乃没;
成化二十一年(1485),大荒,有食人者;
嘉靖七年(1528),荒;
嘉靖十三年(1534),大饥;冬,十月,星陨如雨;
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朔日(农历初一)食既(可以理解为日全食),昼晦星见,如深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二十四日,夜,地大震,覆墙压人,有死者,地裂涌水;
隆庆元年(1567),天裂(又名:天开、天开眼;指的是极光冕,极光射线汇聚于天顶,天顶处无光,犹如一个深洞、裂缝);
万历元年(1573),天裂;
万历十四年、十五年(1586、1587),大荒,米价一两四斗(大概7元/斤,贵!);
万历二十八年(1600),秋,八月,池水自溢;
万历三十年(1602),六月初十,夜大水,平地高有一丈(3.33米),漂没北董等庄;
万历三十二年(1604),六月,大水,地裂,辛安(阳王镇下辖村)诸村雷雨异常,水深数尺无所泄。忽地裂,水注之。水尽,地复合。又诸裂,外隔而中通,有禾麦陷于此裂者,或漂出于他裂。人坠裂中复从他裂出。(Ziven猜测可能是大水所引发的大型泥石流)
万历三十三年(1605),五月,城西,雨雹如拳;
万历四十一年(1613),六月二十一日,汾水涨溢入城,民舍倾圮;
万历四十四年(1616),蝗;
万历四十六年(1618),彗星见,出东南直冲紫垣,白气长丈,余五十日始没;
崇祯九年(1636),米麦价银一钱二升五合,又雨雹大如鹅卵、核桃;
崇祯十一年(1638),蝗;
崇祯十二年(1639),蝗;
崇祯十三年(1640),五月十三日,汾水竭;
崇祯十四年(1641),大荒,米市绝。饿死者,四坑皆满;
清
顺治八年(1651),六月,泮池水香如龙脑味,月余乃止;
顺治九年(1652),六月十三日,汾水涨溢,冲南门、桂安两坊,水深丈许,街巷结筏以济,房舍大半倾圮,西北诸村多遭漂没,行庄(即西行庄)为甚【六月多雨啊!】;
康熙四年(1665),彗星见;
康熙七年(1668),正月,彗星见;六月十七日,地震;
康熙十六年(1677),雨沙(沙尘暴?);
康熙十七年(1678),秋,九月,大雨雪,深数尺,树木皆折;
康熙十八年(1679),春,正月不雨至夏四月,秋淫雨二十五日(下了25天雨,好冷!);
康熙二十二年(1683),夏大水,秋大旱;P.S:所谓春旱秋涝,春涝秋旱;
康熙二十三年(1684),大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即丰收年,下同);
康熙三十年(1691),夏大旱,秋,七月,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大饥并疫;
康熙三十二年(1693),大有麦;
康熙三十三年(1694),大有秋;
康熙三十四年(1695),夏,四月,地大震,数十日乃止;
康熙四十三年(1704),秋,无禾;冬,桃杏紫荆花(这一年冬天暖和啊!);
康熙四十四年(1705),夏,大熟;
康熙四十七年(1708),春,正月,地震;
康熙四十九年(1710),夏,六月,地大震;
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二月,地震;
康熙五十六年(1717),冬,十月,日重珥(日全食的时候可以看到2个日珥);
康熙五十九年(1720),旱无禾;
康熙六十年(1721),天鼓鸣(旱雷?),岁大旱;
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十二月,日有三珥;
雍正元年(1723),大有年;
乾隆元年(1735),秋大熟;
乾隆七年(1752),春,地震;
乾隆十年(1755),七月,汾河涨;
乾隆二十四年(1759),二月旱至七月初九日乃雨民饥;
乾隆四十年(1775),大水平地,深丈余,范庄一带更甚;
嘉庆九年(1804),大旱饥;
道光九年(1829),四月二十五日,大雨雹如鹅卵,二麦(大麦、小麦)尽伤;
道光十一年(1831),冬,大雪平地,深四尺,行旅人畜多冻死者,果木冻死几尽;
道光十五年(1835),岁饥;
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初六日,飞蝗入境不为灾;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初二至初六,大热,人多中暑毙者;
道光二十二年(1842),朔日食既,星斗见(又是一场日全食);
道光二十六年(1846),夏歉收;秋旱,麦未种;
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大熟;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二月初六日,天鼓鸣,有光如火陨西南;
咸丰二年(1852),七月,天棓星,见西方;
咸丰三年(1853),正月二十二日,雨土,天赤如火;【这一年环境不太好啊~】
咸丰六年(1856),汾水竭,乘舆可济(可以过马车);
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八日,大雨平地,水深五六尺,自泽掌、三泉、水西一带,桥梁俱坏;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彗星见西北;七月十五夜,星陨如雨;八月初一日,日月合璧,五星连珠(金、木、水、火、土,五星处在一条直线上);;
同治元年(1862),十月,地震,日夜三四次,月余乃止;
同治六年(1867),旱无麦,秋大熟;
同治七年(1868),麦大熟;
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寒甚;陨霜杀麦,旬余(十来天后)复生,不为灾;
光绪三年(1877),日有重珥;六七月,汾水竭,雨,次各旬余(每隔几十天下一场雨);
光绪七年(1881),四月,朔日食既,星斗皆见;
光绪十八年(1892),冬寒甚,树多冻死;
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初八日,大雨,汾水暴涨,民房漂没,田禾尽伤。北董庄房屋有被雨水冲坏者;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十八日,汾浍暴涨,房屋倒塌无算,城内水冲府君巷北;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蝗;
光绪二十六年(1900),旱;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旱,蝗为灾;
光绪二十八年(1902),旱;
民国
民国五年(1916),地震,声如雷或如重车,日一二次或三四次,房屋圮坏,民多露宿;
民国六年(1917),九月、十月,有鸢(老鹰)数百,飞集北张村北,朝散暮聚,月余始去;
民国七年(1918),五月二十一日,汾水大涨平地,水深五六尺,中村北、台上等村(曲沃方向)淹没房屋数百间;
民国八年(1919),三月二十一日,陨霜伤麦苗,菜籽不实;
民国九年(1920),二月二十一日,泽掌村,井入口二尺许有气如盖,好事者以口吹之,气开处洞见水面,吹已复合,数日乃止;【地热?】
民国九年(1920),六月初二日,汾水涸,至十六日,殆有尺水,不意二十一日雨仅一犁,越日,水竟暴涨,平地八九尺,中村北、台上等五村,房屋淹没殆尽,四野尽成泽国,人民数日不炊,号泣之声,惨不忍闻;
民国九年(1920),十二月十六日,地震,延时甚久,约至十分钟许,移时又震,声如巨雷,民房圮毁者不少。
史书纷纭,众口云云,各位权当茶资饭娱,仅此而已。
参考文献:
1. 《新绛县志》,民国十八年铅印版;
2. 《四库全书(史部)》之<山西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