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591—600 作者 向明

591

近日,读到三句令人悲催、难免气馁的名人名言。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怎么办?看来这是一件难事,照镜子或玩自拍恐怕是认识不到自己的。萨特说:“作品只有被阅读时才是存在的。”自己写、熟人才阅读,算不算存在?里尔克说:“凡间的人类就像不懂路标的狗。”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是不是废话?

592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师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按说这要求是很高的。在古代,读书做不了官的人才去当老师;在当代,职业师多三流人才”。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人彭迈克在《难以捉摸的中国人》“中国人的课堂是以教师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的”感到困惑。到底谁是人才,老师还是学生?

593

中国说一个人“聪明”有两重含义。一是会读书、爱思考。二是机灵乖巧甚至见风使舵。听说美国的孩子考上普林斯顿大学,人家会祝贺:你终于与最聪明的一群人为伍了。老外夸过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难以捉摸的中国人》一书却批评道:“对于中国人来说,创造性会产生‘乱’的恐怖幽灵,因此不予鼓励。”

594

听西方人介绍上世纪60年代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小节,也算是一种长见识、增知趣。《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一书写道:“崇尚对称、搭配和谐……在工人阶级的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室内每个小空间务必派上明确的用场平时精打细算,在圣诞节挥霍消费、大讲排场;说脏话和赌博都是其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95

古人没有钟表,凭直觉、靠辨识日头高低,也好端端地活过几千年,并把基因延续到我们这一代。《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一书说:“在旅行中他们扔掉手表并非没有意图,而是要拒绝算计‘正常’的时间。可见,当今欧美社会已注意到,不接手机、不看时间,甚至奉行不插电运动,是对忙碌紧张生活的一种调剂。

596

一个人的时尚气质似乎是天生的。诸如“天生穿衣高手”“气质像贵族”等评语,指得就是这类相貌与气质契合的幸运儿。相貌粗俗之人,通过后天的培养熏陶,固然也能开发出内在的气质。但相比时尚幸运儿,却是吃亏不少。英国作家兰姆就说过,有人是生来就时髦的,有人是学得时髦的,还有人是强迫成时髦的。

597

有才有名之人的自负,总是可以理解的。据《唐语林》载,李白谒宰相,自称海上钓鳌客。宰相问,以何物为钩线?白曰,以虹为线,明月为钩。孟子自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实际上,李白供奉翰林不到两年,且毫无建树;孟子一辈子没做过官,同时期的商鞅、苏秦、张仪等则是政坛风云人物。

598

春秋时期,我国食人肉现象并不少见。齐桓公对厨师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挺遗憾的。易牙为卖弄本事、博得欢心,居然烹子(其4岁儿子)以献主公。另据《左传》载,介子推割肉奉君。晋国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逃亡时,介子推不惜割自己的股肉给重耳充饥,后来又隐居“不言禄”。

599

为官当有正气,绝不骯脏;级越高,要求也越高。据《明史》载,严嵩当朝,权势显赫,其生日百官俱以寿礼进。时赵文华为刑部侍郎,独馈金夜壶一只,壶口镌字曰:“不肖男赵文华跪献。”嵩笑曰:“奈何使侍郎之名,蒙受此不洁?”对曰:“亦使太老师,提携之际,勿忘贱名耳。嵩怜之,旋晋礼部尚书。

600

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是想建立反清复明基地。此前,他父亲郑芝龙北上降清,成功遂至孔庙哭庙、焚儒服,率部队继续抗清。成功的生母是日本武士后代田川氏。据清江日升台湾外记》记载:韩岱奉贝勒世子命,统满汉骑步突至安平……“成功生母倭妇翁氏手持剑不肯去,”最后剖腹自尽,时年45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书话1018》591—600 作者 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