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知识点
消费者个人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消费者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工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
什么是信用?
这一次的文章我们聊聊“信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处的地位,重点解决在经济学中信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它如何真正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几个问题,希望读者在看完后,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
在经济学中的信用目前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而《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资本的使用权的借贷行为。”这两种解释都过于繁琐,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在一定时间内以未来价值(本金+利息)为目标,在当前授予某一人消费能力的行为”这就是信用的真实作用。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信用有两个参与方(授信单位和信用使用单位)和三个必备要素(本金、利息和还款),以及一个影响变量(时间)。这些基本元素构成了我们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体系,当我们判断一个单位(人或机构)在未来有持续收入的时候,就愿意将为这一单位现在就提供一笔资金,节省对方的时间,并一同分享未来其获得的收益。当整个信用体系良性运作的时候,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大大地加快,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增长会明显增长,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会因此受益,这就是信用的作用。
当然上述的是理想状态下的信用扩张,即扩张的信用大部分用于再生产和再投资,社会的总体财富因此增长,但人性往往是非理性的,由于大多数人有消费冲动的习惯,这样的行为造成了现代信用体系让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的现状。为什么会这样呢?穷人该如何使用现代信用体系呢?
穷人该如何利用信用
我们直觉中,往往觉得穷人不肯冒险,不思进取所以才导致贫穷,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对于穷人来说,生活中的冒险是一种常态,他们常常自己做着小生意,或是经营农场,或是做零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在这样的生活中,一场不好的突变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穷人往往需要对冲各种日常生活中的风险,那么他们都会怎么面对这些风险呢?一般都是通过赊账或者借贷。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无数水果及蔬菜摊贩站在街角。每个摊贩都有一个铺着一层帆布的小推车,上面摆着西红柿、洋葱或是她们碰巧正在卖的任何东西。摊贩们早晨从批发商那里进货(常常是以赊账的方式),然后卖一天的货,晚上将欠款偿还给批发商。有时,他们用来装菜、卖菜的推车也是按天租用的。
在几乎所有的国家中,商人做生意的方式就是这样,通过借贷获得营运资本贷款,用于生产或购买货物,然后用他们的收入支付贷款。但是在这一运作模式中,穷人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借贷成本是高于富人的,一点点的利息差异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也可以演化成为令人窒息的贷款压力。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一水果贩早上从批发商那里进了1000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65美元)的蔬菜,那么他晚上平均需偿还批发商1 046.9人民币,支付的利息为每天4.69%。如果他延迟一天还款,那么后天他就要偿还1096人民币。如果借款30天,你就欠了近4000人民币;而如果借款长达一年,应还款就高达18,424,594,090人民币(购买力2亿美元)。因此,一份1000人民币的贷款,如果贷款期长达一年,这一债务将达180多亿人民币,这个就是复利可怕的地方。
穷人很少向正规贷款机构借钱,比如商业银行或合作社。大多数的穷人首先向亲戚借钱,其次是向供货方赊账,最后是向民间借贷公司借钱,只有很少的一部门是通过正规渠道借的。这些非正规渠道借钱所支付的利息一般都很昂贵(通常还是灰色产业的集聚地)。调查发现非正规渠道的借款支付3.84%的利息(相当于57%的年利息)一般是正规渠道的数倍,即使是正常借贷渠道中利率最高的信用卡透支,相比这些非正规渠道也变得微不足道了。一般标准信用卡的银行,其年利率约为20%。也就是说那些收入低的人即便是通过信用卡透支这么高成本的借贷方式,也比非正规渠道的成本要小很多。
导致这样借贷习惯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贫穷的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其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少,在低收入人群中他们更习惯相信熟人而非那些陌生的机构,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由于机构会收取一定的利息,导致这些穷人更加厌恶银行的存在,认为这些机构是邪恶的,即便在实际中他们往往因为赊账,支付了更高成本的利息。第二,穷人少有构筑自己信用体系的意识,很多低收入人群越是不肯走正规渠道借款,便越无法形成自己的信用记录,随之越无法获得更低的借贷利息,因此越不肯走正规渠道借款。如此往返对于需要接待的人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银行或其他正规接待机构形成了“马太效应”,资金以更加便宜的方式往富人手中聚集。
现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人在宣扬理财,而理财的基础便是你需要具备基础的金融知识,自律的消费习惯和敢于承受风险的决心。而在这一切经营自己理财活动的“地基”就是你良好的信用记录,否则不论一个人能够有多强的投资能力,也最终会在某个节点,让自己构筑的金融大厦轰然倒塌。那么如何正确的构筑自己的信用体系,我们有一些实用的小方法。
信用的正确使用姿势
这些年公众对于信用体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前有著名某生活工具logo的前创始人,因为欠款被限制高消费登上热搜。后有前首富的儿子两次由于拖欠投资的尾款,被法院冻结公司资金,两次被限制高消费。对于我们除了吃瓜以外,能够越发认识到信用体系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一个人倘若被限制高消费,那么最基础的飞机高铁都不能乘坐,这无疑对生活造成了极大地不便。而国家对于“老赖”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多少能够从多方面感受到国家对于建立良好的公民信用体系的决心。那么普通人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个人而言,1.必须建立良好信用的意识,长期以来,由于银行粗放式的发展和管理,导致普通人对于信用体系的认知是不足的。现如今个人的信用记录不仅会影响房贷、车贷、消费贷款等,如果是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还会受到各种限制,如限制坐飞机、列车软卧,限制住高档星级宾馆等高消费,限制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等,因此良好的信用意识,不主动的去破话信用记录是基本的素养。
2.掌握信用卡运行机制,熟练借助信用转化为资金融通的能力。纯粹使用信用卡去消费是比较愚蠢的行为,但是正确的使用信用卡不仅可以缓解短暂的资金压力,更是可以建立良好信用记录,为日后的借贷需求提供良好的信任基础。
3.坚持按时足额还款。个人预先做好资金落实,尽量避免在最后一天还款日才筹措资金,以免发生一些客观因素导致资金到账不及时,造成不良的信用记录。另外,出国出差或旅游前要做好还款安排避免因网络等因素导致未能及时还款。
4.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个人需对自身的还款记录做到了如指掌,经常查询可及时发现被他人冒名贷款或信用报告被贷款机构越权查询的信息等。因为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项目层出不穷,部分用户会发现个人信用报告也可能出现来自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查询记录。个人用户对于点击申请额度按钮中勾选同意某某服务协议及授权的情况需格外慎重,一些网贷公司可能通过用户直接勾选电子同意书得到授权,以此来查询个人信用报告。个人认为信用报告中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中心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以维护自身权益。
5.及时解决不良记录。一旦发现有不实的不良信用记录,一定要设法尽快消除。比如,因个人信息被盗用导致产生的信用问题,可向公安机关报案,由银行发起调查处理,一旦发现违约行为与本人无关,应向发卡行或贷款行提出异议申请。(如果因特殊原因产生了不良记录,而这条记录是真实的,个人可以向征信中心申请在信用报告中添加“本人声明”,对此条记录的客观理由进行注释性说明。)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信用记录的时效性:
(1)银行贷款: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不良记录在还清欠款之后开始计算,超过5年的将被滚动覆盖,其他银行无法再查询到。
(2)信用卡:信用卡还款信息会被央行征信系统滚动记录24个月,用卡终止,对应的记录也不再滚动,而是长时间保存下来。因此,建议信用卡用户还清欠款后继续用卡至少两年,期间保持信用良好,就能靠滚动记录把不良记录从征信报告里去掉。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不要以为逾期后超过5年以上这些记录就会自动消除,无论是银行贷款、信用卡消费等,如果未先主动去清偿逾期债务,相关不良信用记录都将会伴随一生。
信用让社会发展得更快
信用已经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本系列文章所涉及的“贫穷经济学”中,如何发展自身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信用可能是我们能够使用的所有手段中,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那个。我们以往的人类生活,大部分都是实体交易,由此诞生的交易问题,在如今的生活中政府通过法定货币来解决。当法定货币变成了普通人储存一生财富的主要手段的时候,由于法定货币的币值的不稳定性,导致人们不得不利用未来的收益来对冲当前的通胀,这时就是信用交易的产生。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一个贫穷的国家想要变得富裕,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尾声
信用在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早已不是单纯的道德伦理问题,在经济学中信用是经济与资本能够自由流通的基石。因此当我们谈论信用的时候,更多的谈的是他的利益价值的一面,做一个有信用的人并不是“假大空”的一句玩笑话,在我们当前生活的环境中,真正树立一个良好的信用观念,是真的能够帮助你脱贫的第一步,对于很多细节希望读者可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