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坐不住”,是不是得了多动症?

邻居家的小朋友洋洋,刚上一年级,开学没多久,妈妈就被班主任请到学校好几次了,原因是破坏课堂秩序,还说洋洋就像屁股上长了钉子一样,上课总是坐不住,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和旁边的同学说话。

趁着老师转身写板书的功夫,他就做了个纸飞机从一组飞到了四组,全班同学集体站了起来抓强,大家伙玩的好不开心。

后来洋洋被老师单独给拎了出来罚站不说,还请过来洋洋家长,班主任抱怨说,这孩子自律能力这么差,是不是有多动症啊?

其实,除了洋洋,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孩子也是这样,难道看起来自律能力差的孩子真的就是多动症吗?多动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准确的表达其实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它为ADHD,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

ADHD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以注意缺陷障碍为主的类型,这类型的孩子做大部分事情都注意力涣散,他们在课堂上听不进去老师讲什么,与别人讲话总是心不在焉,甚至在玩耍时都会经常走神,他们没有办法完成并听从老师或者家长的指令,逃避或者排斥,需要持续付出耐心的任务。

第二类是以活动过度及冲动为主的类型,这类孩子突出的表现就是经常坐立不安,行动杂乱无章,在很多场合都很难安静下来,言语过多,喜欢抢话说,常常对他人造成侵扰。

第三类是混合性,这类孩子兼有上面两种特点,既难以集中精力又表现出多动冲动的特点,ADHD症状会根据不同人生阶段而发生改变.

通常来讲,在3-5岁左右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度及冲动,到了小学阶段,注意力缺陷称为了主要的症状,容易造成孩子学习困难,成绩不好,而到了青春期,孩子会表现得很躁动并且坐立不安。

多动症的孩子常常被老师同学讨厌,而这样长久遭受批评和惩罚,会让孩子进一步自我否定,很容易触发品行障碍,成为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难题。

所以,如果你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确诊接受治疗。了解了上面说的各种症状,很多爸爸妈妈都要开始担心了,这个符合我的孩子那个也符合我的孩子,怎么办呢?我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有ADHD呢?

其实也不一定,有些孩子就算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去医院确诊也没问题,判断的一个小诀窍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在所有的场合都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还是这些症状突出表现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说,老师总是抱怨某个孩子上课走神,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只是在不喜欢的学科课堂上走神,只能说明他可能对这个学科缺乏兴趣,而不是ADHD。

再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表现不好,但是在家里或者公共场合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那么ADHD的可能性也很小,最终结果当然需要医生确诊以后才能确定。

另外,很多创造潜能艺术天赋高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兴趣支配注意的特点,比尔盖茨,爱因斯坦,苏格拉底,丘吉尔,拿破仑等等,小的时候都被怀疑,甚至确诊是多动症儿童。

日常的功课和作业很多都不是孩子的兴趣领域,自然会出现前面提到的,比如洋洋在玩乐高的时候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就不符合多动症的症状标准了。

还有在课堂上,这类孩子会觉得基本都是老师在讲自己已经会了的内容,反而说明很可能比其他的小朋友更聪明,对于这一类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对于这一类的孩子属于动觉优势学习者,什么是动觉优势学习者呢?

比如同一个事物的表达,有的人以平静的语言能表述得非常清楚,而另外的人非要手舞足蹈才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有的孩子通过看或者听老师讲解能够弄得非常明白,而有的孩子则一定要亲自做过一遍实验才能了解。

这些差异就是因为不同的认知差异模式不同,而坐不住的孩子,认知模式大多是动觉型的,他们的优势学习管道就是动,一旦禁止这些孩子的动,也就限制了孩子的认知通道。

对于这类孩子让他动起来会事半功倍,可是大多是靠老师讲,动手机会很少。所以动觉学习者往往是老师不太喜欢的学生。

通过下面五个方法,可以更好的帮助这一类孩子融合增加他们的运动量,而不是控制他们不让他们动。

1.增加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时间,把运动与课程复习都结合起来。

比如当你和孩子在散步时,可以同时和孩子一起背诵课文或者古诗词,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分角色表演出来,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

2.提前预习

提前预习有助于上课接收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他们不喜欢老师整堂课的讲解和板书,也不擅长言语表达,所以对于老师讲的知识常常一知半解,而提前预习可以让孩子第2天的学习更加轻松。

3.当小老师。

请孩子来当小老师,像老师一样手舞足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内化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能让孩子白天的学习更有动力。

4.增加学习的辅助工具。

多让孩子亲自动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做一些模型作为数学方面的辅导理解工具。

5.和老师做好充分的沟通

这样的孩子难免会受到老师更多的批评,长此以往,自信可能会受到影响。一方面你可以找机会经常和老师做一些深聊,让老师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的特点。

并且及时找老师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现进步及时给孩子鼓励进行强化,另一方面也要经常引导孩子,发现自己比别人做得好的部分,比如跑步更快,跳绳跳得更好,不断的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总是“坐不住”,是不是得了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