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与告别

突如其来的青春疼痛,慎入。

本来打算在图书馆找几本王小波的书,没想到旁边摆着一本韩寒的《告白与告别》,突然想起距离看他的上一本书,还是五年前的《我所理解的生活》。

于是这突如其来的青春疼痛,让我饿着肚子在图书馆呆了四个小时,对面的小姑娘埋头在纸上写写画画,笔尖与纸摩擦的沙沙声,有点像我当初在自习课上偷看杂书时,同桌给我配的BGM。

从初中看韩寒的书到现在,已经过去八九年了吧,猛然回头,才知曾经年少轻狂不可一世的男孩儿,如今已过了而立之年,成为了对世界更加温柔,更加宽容的男人。但即使没了将人刺穿的棱角,字里行间那份青衫落拓的流浪感却依然还在。

钱钟书先生曾说,二十岁不狂是没有志气,三十岁犹狂是没有头脑。如果他现在依然只是叫嚣着要操翻世界,那他就不是韩寒了,他和读者之间更像是一起成长一起改变,虽然我缺席了后来的故事,但还是很开心的,毕竟我也曾中二一场,也有为过赋新词强说愁的迷茫,如今发现在那个稍显幼稚的年纪里喜欢过的人依旧闪耀,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呀。

《告白与告别》其实更像是《后会无期》这部电影的拍摄记录。被勾起了无限回忆的同时不得不感叹,原来编剧真的很难呀,原来导演真的不容易呀,原来拍好一部电影真的特别辛苦呀,以后碰到那些好电影,一定记得感恩2333

《后会无期》我是一个人去看的,14年七月,下午两点多的票。重庆炽热的天,仿佛扭曲变形的空气,草木蒸腾后热烈的味道还有公交车里呼呼呼的空调,都像是一场漫长的铺垫,等待着蓄谋已久的告别。电影中的江河浩汉一路奔走,一路遇见,一路失去,终点之后他们将各自奔赴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或许从此后会无期。

巧合的是,在那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过韩寒的任何作品,似乎连别人引用的只言片语也没有,他的《乘风破浪》我甚至连宣传都没有看到过就下架了,因为我没有关注他的微博,也不爱看关注列表以外的东西,于是突然想到,一个远离你生活的人,如果不再有意寻找,真的可能,一别许多年。

韩寒笛安落落郭敬明hansey安东尼这些人之于我,更像是珍而重之放在那个专属的时光里的东西,不刻意回避,但也不愿意主动追寻,仿佛一无所知就可以假装大家都还相安无事。

后来笛安离婚, hansey得了艾滋,郭敬明各种负面新闻,安东尼遇到了他的北欧小王子,我终于在所有人的面目全非里接受了那段时光再也回不去的事实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是把当初的郭敬明和韩寒混着看的,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走上特别极端的道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有才气的,最开始的新概念也确实是在用心选拔优秀的少年。多年以后,郭敬明在我看来已经更像是一个商人,还是那种声誉尽失但赚得满盆盈钵的商人,韩寒依稀还有当年的影子,虽然仍然受到各种质疑。或许是职业赛车手的身份使他常常在生死边缘试探吧,多少会超脱一点,而很多事,看得开了,也就放得下了。

他们都不完美,有的甚至已经丑闻加身,即使在后来的故事里很多人并不美好。但无论如何我不会抹去他们在我的生活里存在过的痕迹,主要是不舍得忘掉曾经中二的自己。

这算是一场告白吗?应该不是吧,只是一个老阿姨突如其来的碎碎念。

可能是老了吧,有一种即将告别十字开头的年岁的惶恐,再也没有这样一段时光,让我像过去一样肆无忌惮地矫情和忧伤。

这算是告别吗?应该也不是的,我依然不会主动去看他们,但我相信总会有久别重逢,那时的我或许已经是二字到头的年纪,不知有着怎样的际遇,也不知道他们又会奔赴到哪里,还有没有机会再写一次追忆。

那时的我,也该是不舍得忘记现在的自己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告白与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