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产品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互联网是一项神奇而伟大的发明,它既是一项通讯技术,同时也是对人类协作模式的一种抽象再具象的产物。它的发明和普及,为人类创造出一个新的数字世界。好比原子分子构成了物理世界的一切物质,信息则是数字世界的原子。
随着人类将物理世界的信息逐渐记录在网络上,数字世界也在逐渐成型,并开始一点点改造物理世界的秩序。
首先改变的是信息不对称,比如早期的门户网站“搜狐”、“雅虎”等,又如现在依然存在的信息平台,“豆瓣”、“58同城”、“大众点评”等。以前大家购买一台电脑,可能要去所在城市的各种电脑城货比三家,因为很可能相距5分钟车程的两家店铺,产品价格与种类就差距颇多。而随着网上论坛的兴起,信息打破了由物理空间导致的隔阂,物理世界的交易秩序于是受到了规范。
再到如今电商的发展,“消费者”与“店铺”在互联网产品上的集中,构成了一个数字世界内超大客流量的黄金商圈。甚至因为摆脱了物理容量上的限制,无数小商户都可依此生存,又构成了一个庞大且24小时不间断的消费生态。
互联网巨头们正手将商户流量做成了一个聚集消费者的收税领地,反手又把用户流量和行为特征也做成了买卖,交易给店铺进行流量引导,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地产霸主何其相似?
打破信息不对称的进一步就是打破知识垄断。过去需要很多专业人才才能处理的问题,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找到解决方案。这也造成了传统咨询行业无法再依靠简单的销售方法论而赚钱,数字化教育的兴起也在颠覆传统的补习班,甚至高校的论文也曾被一群具有自由意志的年轻人免费公开,互联网目前确实还是一片自由而野蛮的土地。
但就像互联网巨头已经用各种互联网产品在这片土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阿里的淘宝购物城堡、腾讯的微信社交小镇、字节跳动的抖音娱乐大舞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会在这样的相互塑造下进一步完善各自的规则,数字世界的政权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
由于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不可能完全割裂,所以数字政权是何形式,由谁主导这里尚不好妄言,但两个世界的相互塑造带来的机遇,一定可以打破更多垄断,带来更多自由,也是人类在许多问题上重新开始的第二次机会。
数字政权的觉醒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彻底到来,就像产品在工业时代发挥着规则具像化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具现规则的基础设施,在于以下三个领域:
1.信息理解:掌握数字世界的知识与权威
2.信息储存与管理:影响数字人权与政权
3.通讯技术: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渠道
信息理解
信息接受对于人类来说是天生的能力,但信息理解却因人而异,弗雷德·德雷特斯科对此有言:“美因人而异,信息也是因接收者而异……我们赋予了刺激以意义,否则它们本身是不带信息的。” 但德雷特斯科转而指出,这种观点其实是建立在混淆信息和意义的基础之上,而一旦两者的区分被清晰理解,人们就可以做到将信息视为客观的对象,其生成、传输和接收并不要求或预设任何的阐释过程。进而在这样的框架下,人们得以有机会理解意义是如何生成的,理解生命如何随着越来越有效地处理和编码信息,逐渐发展出了阐释、信念和知识。意义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心理态度是最终产品,而其原材料是信息。
信息需要被理解才产生意义,意义被抽象和提炼会成为逻辑,逻辑之间有足够的关联能形成因果。目前在互联网上的大部分内容,依然是需要人为理解的信息,我们面临的信息过载问题,实质上是由信息理解手段匮乏导致的,现有产品对内容的分类与分发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在数字世界中成为信息理解领域基础设施的希望,似乎在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大数据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层面,并根据信息间的匹配对应意义和逻辑。但目前数字世界里的数据量并不完备,而且具备相关性的数据,依然需要人类进行人为解读。人类对数据间相关性的解读,其实就是在反向理解信息所表达的意义。
比如可穿戴设备接收到的人体信号,并不能告诉用户身体存在哪些问题,需要领域专家对信号进行解释。而使这项技术可以普及的机会,就在于将解释的能力赋予产品,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经历大量数据深度学习后可以具备基础能力,但大量数据的基础在于产品普及,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悖论。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技术之外的力量推动。
人类理解数据其实也需要数据锻炼,比如电厂、基站等设备出现故障,很多技术工人是通过尝试各种操作才能解决故障,有时甚至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但人类终究是具备可以处理复杂信息的天赋,经历长时间实践和经验的积累,知识可以一点点被传承,但这样的传承太过艰难且容易断绝。所以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记录在数字世界中,再凭借数字世界基础设施积累因果逻辑,似乎是更好且更被长久需要的方案。
通过信息理解获得的逻辑关系,也改造着物理世界,比如互联网巨头可以通过所购外卖的溢价判断用户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打车平台对订单数目增多的地区进行价格调整,外卖通过在非繁忙时段发放奖励调节用户订餐时间等。而一个个这样独立的产品和背后的数据处理算法,最终为每个人创建了无数个数字身份。
信息储存与管理
人类的身份和象征意义由其产生的信息所决定,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数字世界。但由于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相对脱离,人们在网络上可以拥有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也是被很多幻想作品所向往并创作的世界。
生活在数字世界中的人们,其数字身份的相关数据与物理世界中的身份同样重要,而在数字化建设越来越完备的未来,掌管这些数据的组织,会极大的影响和决定着人们数字身份的权益,即数字人权。而对数字人权拥有影响力的组织,天然地拥有了数字政权的基础。
目前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数据管理的立法都不能让人满意,无论是数据隐私政策,还是虚拟形象的权益,它们与物理世界之间的联系和分界可能需要长久的磨合才会有所结果。
比如手机号信息的泄漏似乎不可阻止,在现在可能还需要与物理世界的个人信息关联才能对个人权利有侵犯的威胁,但在拥有数字身份的未来,可能号码泄漏本身就存在风险;又如流量明星的人设,对这样人设对二次创作,即使对物理世界对身份没有影响,那么未来是否会影响其数字身份权益?又或者其数字身份本来就有着某种属性代表,对这种属性的再创作是否本身就在允许的范围里?
源于对中心化政权的不信任,和数字世界的自由属性,比特币这样超越当前社会环境的去中心化设计应运而生,但让世界接受以这样的技术作为数字世界信息储存的基础设施,显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目前在研发和推广云存储技术的科技巨头们,以及制造和管理存储设备的厂商,可能都需要对数据归属和管理手段有更好的反思,而个体对数字身份的控制也需要不断的进行争取。
通讯技术
现在的5G与云计算都是加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间关系的重要技术。可以预见在数字世界更为完善的未来,对通讯技术的追求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动力。
掌握这样技术的企业,现在就已经与政府部门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未来这些企业与政府合作对通讯技术在物理世界进行控制,如将数据中心建在深山、南北极、海底,对基站、卫星、核心节点的保护和控制,很可能会形成新类型的地缘政治体系。
这样完备的数字世界还存在于未来之中,当前我们仍处于工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过渡期,也就需要我们对现在和未来有更强的认知和判断。
工业时代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完成了物理世界基础产业的构造和全球化结构改造,推动世界步入互联网时代并开拓新世界。而在新时代的数字世界里,秩序与基础规则还未搭建,我们被时代的惯性推动着对传统产业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对“衣”的改造、智能厨房对“食”的改造、智能家居对“住”的改造、自动驾驶对“行”的改造、远程协作对“用”的改造、数字化文娱对“育”与“娱”的改造,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当作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改造的一个阶段,但判断一个产品能否成为趋势,就需要理解其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之中或之间发生的作用。
同时,网络暴力的泛滥,也是由于数字世界的文化秩序没有统一,包括远程办公环境下,工作对私人时间的侵占等。明确数字世界中身份和秩序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与分界,是互联网时代篇章的高潮。
最后,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还体现在生产力的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脑力密集型产业的过度,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有着不同进度的。而不同的进度在同一个世界里就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不同的策略又决定了不同的协作模式。宏观层面的不同会如何影响到作为解决方案具现化的产品,也是不同层次的人都面临的紧迫问题。
而对于现在的设计者,产品应该是你的信仰、是你的刀剑、是你的工具,是在尚未被宣示主权的领域里用来打下的一片万世根基的武器。
本文原创,转载请先取得联系
上一节:产品学在研究什么?
下一节:驼马与稻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