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打二块粑、晚米粑记事

      儿时对于立春前打二块粑或是晚米粑有着莫名的期待,不仅因为美味,还因为这意味着离见父母的日子又近了。

    窑上,这个位于贵州贞丰的一个悬崖上的小村庄,是儿时的故乡。每年在年前的打二块粑或是晚米粑是家家户户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每年,爷爷早早就开始打算着,今年要买多少晚米、要借谁家的大籈子、要接在谁家轮子后面打,都被爷爷安排得一清二楚。

  到了打粑粑这一天,一切都变得热闹起来。天还未亮,姐姐们就起床了,早早生好两炉火,架上大锅,放上大籈子,把泡好的晚米先蒸一道,炉火吐出蓝色的火苗,籈子里晚米蒸出的香味弥漫了整个庭院。每年,因为父母常年在外,大伯母照例是要来帮忙的。等把第一道晚米蒸好,需要把米倒出来,在大大的簸箕里晾凉,然后再浸一次凉水,再上籈蒸一次。

    等把米全部蒸好,就到了打粑粑的重要时刻了。记忆中是要请村里两个力气大的后生把大籈子抬到吴家的厂房里去,因为全村就几台机器,大家轮流来打。用大勺把蒸好的晚米一勺一勺地舀在机器的斗里,洁白、美味的二块粑就从机器嘴里流淌出来,吴家伯母很熟练地按照相似的等份切断,我照例是灵活地穿梭在揉二块粑的叔叔伯伯们中间,快速把没有揉好的二块粑递过去,只见他们手上抹上菜油,几下就把一坨二块粑揉成了好看的枕头状,然后再整齐划一地摆在簸箕里。

    打好粑粑后,姐姐们就用铺好白布的背篓把温润如玉的二块粑背回家,一路上欢声笑语,放在家里的大簸箕里再晾上两天,就可以泡在水缸里了,老人说一定要立春前的水来泡粑粑,才不会坏,可以一年吃到头。每年打多少二块粑也成为了与小伙伴们聊天的话题,如果但凡比别人家多一点,言语中都是掩饰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儿时没有零食,二块粑就充当了早餐和宵夜的角色。用切成薄片的二块粑和白菜煮在一起,配上豆豉和折耳根拌成的蘸水,简直是人家美味,临睡前烤几片粑粑吃也可以慰藉饥饿的童年。

  如今,已离家二十载。家乡的二块粑实现了规模化批量生产,随时都可以买到。但是,儿时打二块粑的记忆变成了心底永远的故乡密码,永远鲜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