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做一件事的原因是复杂的,停止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现在分析一下,直接原因是7.19看了九集《长安十二时辰》,一些失控。
当然那只是一个契机,主要原因是这四五十天发现了很多问题。
从六月三号开始,阅读时间大幅下降。因为花费很多时间了解新媒体的相关信息,平均每天在四小时以上。有关联的看手机时间也大幅增加。
一直有不要本末倒置的意识,不知不觉还是有严重的本末倒置。这就是单纯的思考理论和实际做事的差别,这样经历多了,才能把控好。输入大幅减少,输出增加,还要日拱一卒,最后到一个临界值就停滞了。
另外读书内容也一直是很随意的,想看什么看,经常是十几本书同时开,想翻看那本翻看那本,而且都是不同领域的书,关联性不强,导致写东西也不好找到相关性强的主题。
这几十天很费神,感觉当年高考复习都没这么高的积极性。中间还有考试月,假期回来开始日更,每天醒来开始想今天写什么,心累。
这几天过了真正的假期,每天看看电视剧,电影,书。打一两把和平精英。晚饭后练会肖邦的曲子,然后约个朋友去散步或和爸妈出去散步。
一般人们都会展现自己好的一面,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误解。真实的其实是也会浪费大把时间,刷一刷抖音,打两把游戏,周期性颓废丧气,也会觉得一切都是荒诞无趣,也会有时看书看不进去。
如果只是在展示个人的好的一方面就有很大局限性。
现在觉得刚开始让很多人帮忙关注公众号是不太正确的决定。很多自己的想法,并不想让很多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人知道。网络本该如此,联结很多和现实生活没有关联的陌生人。已经如此,也无所谓了。
昨天和今天,在抽奖中用两个号分别抽中一万借钻,使用一周归还,先领取了两千,可以五周钻保持在两千以上。持钻多权重就大,自己的文章更容易获得系统推荐。
值得一提的是,在7.18号成功忽悠我爸开始在写字~我给他说,在一二一三年你没有看到公众号的红利期,一四一五年没有看到知乎的红利期,一六一七年没有看到头条短视频的红利期,要是那时你就开始做这些事,这么多年下来副业月入过万是大概率事件。
不过机会的班车一趟接着一趟,从来没有末班车。现在就可以开始做准备啊,先开始堆个雪人,以后就可以滚雪球了!
我也在做这件事,在打基础而已,没指望能挣钱的。只不过是在为下一个可能的风口做准备~希望看到这些的你,也能有一些意识。注意中国发展中的机会,红利。看到它们,而且要早做准备!
排名从一开始的15w上升到2500。比较开心的事。
知乎,,公众号,头条号。同步更新,慢慢积累。一开始重心放在公众号的,其他都是随意复制粘贴。但公众号对于新手不太友好,没有关注量就没有阅读量。头条号是去中心化的,关注量的权重比较低,主要靠平台直接推荐,另一方面来说作者对于平台有很大的依附性,没有平台推荐就没有阅读量。因而头条号更适合前期和新手,后期成为大号的话公众号是更好的选择,更有自主性。
这几天把公众号的文章陆续发到头条号。
首先从推荐量和阅读量可以看出标题的作用。有些的是推荐一千多阅读一百多十比一的比例,有些推荐三千阅读三十一百比一的比例。
还是不够重视,一直标题起的比较随意。在公众号本来阅读量低,看不出太大差别。
这两天在听头条官方的指导课程。
这个世界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等,很多行业都是在通过贩卖信息差来盈利的。高二有一段时间在做QQ的一些刷钻,刷数据的兼职。数据包括空间访客名片赞等。当时交了50块代理费,知道了一个叫做卡盟的东西。仅此而已。之后给别人刷东西就是通过卡盟。比如一万空间访客那时价格基本在8元,然而从卡盟那里刷一万访客的成本是3元。
我能挣这5块的原因是我相对于来刷的人知道卡盟而已。
写作也是如此。信息增量就是我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稀缺性和获取难度就是当阅读内容产生规模效应,几十几百本,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有关联的,而这些关联只有看过这些的人才能明白,自然形成一种门槛。
举个例子。
几年前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其中有一章《角度问题》
她:“问题在于我们成年后都想复杂了。”
我:“很正常啊?”
她:“不,这个说起来很悖论。你看,成年人用自己的态度去教育孩子,但是教育孩子什么呢?长大之后的事情对吧?那么孩子能不能接受?或者成一人 表达的时候能不能说明白?万一表达错了呢?万一理解错了呢?那么接受知识的孩子会被影响一生啊。可是,问题又回来了:到底什么是正确的?”
我:“现在有这么多儿童教育的……”
她:“等一下啊,说个我自己的观点。”
我:“嗯。”
她:“绝大多数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并不懂孩子。需要举例吗?”
我:“很需要。”
她:“好,我们就举例:我看过一些给孩子看到文章,例如说早上出门吧,会用孩子的口气去说:天空很蓝,朝陽很美,树木青翠,空气新鲜,诸如此类,对不对?”
我:“是这样,这是表示孩子的纯洁。”
她微笑:“那我来告诉你我知道的吧。就早上出门看什么的问题,我问过不下100 个孩子。
你知道孩子都在看什么吗?”
我:“不是刚才那些吗?”
她:“绝对不是。他们的身高没我们高,也就没兴趣看那么多、那么远、那么宏观。他们比我们更靠近地面,地面才是最吸引他们的。他们会看虫子;会注意走路踢起来的石头;会留意积水的倒影;会看到埋在土里一半的硬币;会认真的研究什么时候踩下去才会发出踩雪特有的咯吱声;他们会观察脚下方砖的花纹……他们注意的太多了,但是没几个仰头看天、看朝陽、说空气新鲜的。”
我:“你的意思是说很多孩子读物其实那是成年人角度看的?”
她:“是这样,我们看这种文字,会觉得很新鲜,而孩子看着会觉得很无聊。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们不大会表达,他们只能直接反应为:没兴趣。”
我:“你从什么时候起留意孩子的态度的?”
她:“4 年前吧?大概是。那是跟我哥和嫂子去逛商场,小外甥一直在闹,就是不愿意在商场。开始我觉得他是想干别的,后来发现不是。就在我蹲下去给他系鞋带的时候,我环视了四周才发现,在孩子眼里,商场一点儿都不好玩儿。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腿,鞋子,裤子,很没意思。”
我:“所以……”
她:“所以我才明白,我已经忘了小时候的那些看法了。”
最近看的采铜的《精进2》
尼尔 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
《苏菲的世界》
这是四本书中关于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及角度问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想法,就可以把它们整合成一个有体系的文章。
以后基本写这样整合起来的观点文章。
经过几天休整,再次开始。
这次以头条号为重心。注意上一阶段出现的问题。
期待一年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