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详解!(医学基础 七、八)

健康管理师考试,轻松拿高分。(医学基础知识五、六部分)

健康管理师考试如何一次通过?时间不够怎么安排时间学习?学员学习可以根据考点着重学习。下面师整理的健康管理师考试考点,学员可以参照总结着重学习。

第二部分健康管理医学基础知识

七、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1、医学康复:指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是康复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物理疗法的是:高压氧治疗、直流电疗法、体外冲击波碎石、红外线治疗、康复医学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强调患者主动参与。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含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社区康复学等。

2、残疾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约10%左右。

3.残疾分类:根据残疾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

(1)视力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双眼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2)听力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3)言语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而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活动,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包括:失语、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发声障碍、儿童言语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口吃等。

(4)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局限。

(5)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 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6)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自闭症一般划归为精神残疾范畴。

4、多重残疾:是指同时存在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

5、残疾分级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

残疾一级---极重度;残疾二级---重度;残疾三级---中度;残疾四级---轻度。

6、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三部分康复预防、康复功能评定(康复诊断)、康复治疗。

7、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和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

8、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残疾(不能让损伤越来越重);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10%~20%。

9、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10、康复评定过程: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

11、康复评定的内容:身体功能、精神功能、言语功能,社会功能。

12、康复治疗的特点:强调“以患者功能为中心”的战略;强调患者

主动参与;康复团队模式: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共同进行。最大特点;终身康复治疗。

13、康复治疗的作用

(1)预防或矫正继发性功能障碍;

(2)强化肢体的代偿功能;

(3)利用代偿方法提高疾患系统的功能;

(4)利用矫形器具/适应性器械装置增进功能;

(5)调整患者生活和职业环境;

(6)应用心理疗法改善患者行为表现以提高患者的学习效果。

八、健康教育学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全球性最低限衡量标准中,至少有 5%的国民生产总值投资于卫生保健?

1、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

概念: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涉及5 个主要活动领域:

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

3)增强社区的能力;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健康教育与健康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先导健康促进比健康教育更宽泛

健康教育需要健康促进的支撑

健康促进包含健康教育

4、知、信、行模式: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5、健康信念模式:1)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2)健康信念模式认为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感知疾病的威胁、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自我效能、提示因素、社会人口学因素。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是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知疾病的威肋:

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人们越是感到自己患某疾病的可能性大,越有可能采取行动避免疾病的发生。

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疾病的严重性既包括疾病对躯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如疾病会导致疼痛、伤残和死亡,还包括疾病引起的心理、社会后果,如意识到疾病会影响到工作。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人们往往更有可能采纳健康行为,防止严重健康问题的发生。

(2)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

1)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指人体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对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一般而言,人们认识到采纳健康行为的益处,或认为益处很多,则更有可能采纳该行为。

2)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指个体对采纳健康行为会面临的障碍的主观判断,包括行为复杂、时间花费、经济负担等。感觉到障碍多,会阻碍个体对健康行为的采纳。故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3)自我效能:强调自信心对产生行为的作用。

(4)提示因素:指的是诱发健康行为发生的因素,如大众媒介的疾病预防与控制运动、医生建议采纳健康行为、家人或朋友患有此种疾病等都有可能作为提示因素诱发个体采纳健康行为。提示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5)社会人口学因素:包括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以及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

6、自我效能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组织、执行特定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 年提出来的。自我效能可以通过以下4 种途径产生和提高: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他人间接的经验、口头劝说、情感激发。

7、行为改变的 5 各阶段: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把行为转变分为 5各阶段,对于成瘾行为来说,还有第6 个阶段即终止阶段。(1)没有打算阶段;(2)打算阶段;(3)准备阶段;(4)行动阶段;(5)维持阶段;(6)终止阶段。

8、人际传播概念:

人际传播也成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以泪交流活动。这类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如动作、手势、表情、信号(包括文字和符号)等。人际传播可以分成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三种形式。

9、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的人际传播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同一次人际传播活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

(3)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馈及时,所以双方的交流也就容易充分;

(4)相对大众而言,人际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在一定时限内,人际传播的信息覆盖的人群远不及大众传播。

(5)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特别是在多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信息容易走样。

10、健康教育设计计划步骤:1)需求评估;2)确定健康教育目标;3)制定干预策略;4)制定实施和评价方案。

11、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的主要内容:又称为健康教育诊断。根据 PRECEDE-PROCEED 模式,健康教育诊断包括如下内容:(1)社会诊断;(2)流行病学诊断;(3)行为与环境诊断;(4)教育与组织诊断;(5)管理与政策诊断;(6)确定优先项目。

12、行为诊断应遵循的主要程序:(1)区分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与非行为因素;(2)区别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3)区别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

13、影响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分为三大类(1)倾向因素;(2)促成因素;(3)强化因素。

14、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具体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又称计划的目标,是对总体目标更加具体的描述用以解释和说明计划总目标的具体内涵。

包含具体的、量化的、可测量的指标,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1、Who—对谁?

2、What—实现什么变化(知识、信念、行为、发病率等)?

3、When—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

4、Where—在什么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

5、How much—变化程度多大?

根据预期的健康教育项目效果,又可以将集体目标分为健康目标、行为目标、环境与政策目标,以及认知目标四类。

15、健康教育干预策略的主要方面:(1)教育策略;(2)环境政策;

(3)政策策略。

16、实施健康教育计划的主要工作:(1)制定实施的工作时间表;(2)实施的质量控制;(3)组织机构建设;(4)实施人员培训;(5)设施设备与健康教育材料。

17、健康教育计划评价的的主要内容:(1)过程评价;(2)效应评价;(3)结局评价。

计划书评价内容包括3 个层次:

1)过程评价:包括计划实施活动的内容、指标的监测,其中有组织领导落实情况、教育方法、传播渠道、宣传资料的设计和选择及预实验等方面的质量和效果,以及每次活动群众参与的数量和接受程度等。

2)效应评价:主要评定知、信、行的改变及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应有明确的内容和指标。中期效果评价主要评定行为和环境改变。

3)结局评价:主要评定有关发病率、死亡率的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8、健康教育常见的效果评价方案:5 种

(1)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干预组自身前后比较);

(2)非等同比较组设计;

(3)随机对照试验;

(4)简单时间系列设计(无对照组);

(5)复合时间系列设计(有对照组)。

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方案

不设对照组的干预前后比较

非等同比较组设计:设立与目标人群(干预组)相匹配的对照组(非干预组),在健康干预实施前后,对二组人群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

实验研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这两个组的可比性,是最为理想的评价方案。

简单时间系列:不设对照组,对目标人群多次观察后,实施干预,干预后再多次观察

复合时间系列:设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多次观察后,给实验组实施干预,干预后再多次对两组进行观察比较。

19、制作传播材料应遵循的程序

注意:在制作传播材料时,要做预实验,即由目标人群对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以进一步改进材料的制作,使之符合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

(1)分析和确定需求(2)制订计划(3)形成初稿(4)传播材料预实验(5)材料的生产发放与使用(6)监测预评价。

20、针对个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传单、折页、小册子、手机。

21、针对群体的传播材料的主要类型:

宣传栏、招贴画和海报标语和横幅、DVD、手机。22、常用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讲课、同伴教育、演示与示范。

健康管理师与个体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第1 步:事前进行沟通

第2 步:总结前一阶段进展

第3 步:确认对方目前的需求

第4 步:达成共识制定下一步计划

第5 步:安排下次随访时间和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详解!(医学基础 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