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角:南宋四家之一的边角山水,真正的诗意画是怎样的?

马远是个很妙的画家,初看他的画,是那幅名作《踏歌图》。

这是一幅看着十分欢脱的画。郊外山石高耸,山峰如斧劈般雄健峻峭,远处雾气缭绕,云山深处中宫阙隐约可见,近处垂柳、苍竹、溪流、田埂相映成趣,阡陌之上,四位长者正踏歌而行,神情欢快,步履轻盈。

《踏歌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用墨凝重,笔触有力简洁,景物多样,却一点也不拖沓杂乱,饱满而简洁的画面勾勒出大自然的美妙之景,颇有种世外桃源的观感。

关于《踏歌图》的解读,历来有许多种说法,因为画中有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加上画中人物的欢快状态,因而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幅表现丰收之年,农民欢乐庆祝的图景。

也有人细看画面,觉得这几位老者衣衫褴褛,怎么会高兴呢?这或是在讽刺当权者。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马远既然为宫廷做事,画些表现歌舞升平的画作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我以为这幅画的内涵倒并没有那么复杂。

《踏歌图》局部  

马远是南宋不得不提的画家,他是南宋两朝的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和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

马远的画相当有特点,我最钟意他的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他的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意境”,意境这个词,本身就很有艺术境界,给人一种意味无穷、难以言表的意蕴。

山水画取之自然,其实自然之景大多随性繁杂,想要画好也很不容易。马远抛弃面面俱到,而选择某一局部景观,即“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角,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没有了全景式视角,但那寥寥半角却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深远意味。

《梅石溪凫图》就是很典型的边角山水,取崖涧一角,几只野鸭在溪水中嬉戏的场景。

《梅石溪凫图》,故宫博物院藏

构图简洁巧妙,上方垂下几株梅花,红白相间,春意盎然,占据了画面的一大半。下方是盈盈春水,荡漾的水面反衬出的野鸭的动感。简单的一处小景,刻画细致,简练清淡,很有一种空灵感。

有着相似构图、诗意境界的是夏圭,他是和马远同时代的画家,他们取景都喜欢取某一局部,不同的是,夏圭的景多偏在一边,所以人称“夏半边”。“马一角、夏半边”,这就是所谓的“边角山水”了。

能形成这样独特风格,自然是不容易且有个过程的,一个人的作画风格,和时代背景、人文环境、自身见识等这几个大方面的影响有关。马远独辟蹊径的山水画,应也受到各种方面的影响。

夏圭《雪堂客话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一方面,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发生了改变,南宋不如北宋那样安稳和谐,不安的社会环境下,画家笔下的边角山水便成了一种反映心中不快之感的表达方式。

并且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原先厚重雄浑的北方风景变成了南方的温婉水乡,烟雨蒙蒙,这使得画家们对山水的刻画更加灵动丰富。

另一方面,马远绘画风格的形成,还和前辈的影响有关。南宋四大家之首的李唐,据说是马远的老师,他在宋徽宗时就在宫廷里当画师了,是南宋画院最早的画师。

李唐作画率先采取局部之景,这幅《江山小景图》就是一幅局部山水小景,画面层次渐进,从左边水面小船前行,一路山势渐高,群山连绵,最后却戛然而止。

《江山小景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是从北宋画院复入南宋画院的一名画家,风格多样,在南宋初期,李唐率先改革,由全景式进入局部,只是没有达到只取一边、半角的程度。马远师从夏圭,可以说是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开创了一种新的意境。

马远在注意布局的简妙的同时,又有相当特色的空白意境,这种可不是大量练习就能画出来的,自身的意趣、审美才是营造出美妙意境的基础。

《寒江独钓图》可以说很完美地展现出了马远身为画家的艺术趣味,这幅画十分简单,画中仅一叶扁舟,一位垂钓老翁,再来就是寥寥几笔水纹,然后就是大片的空白。但这空白却不乏味,反而给人一种汪洋无边的感觉,十分耐人寻味。

《寒江独钓图》,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藏

这画与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种意趣真是绝了。能有营造出如此神奇意境的手段,马远可真是个妙人啊!

中国画向来有留白的说法,一些名家的留白构图常常能呈现出别样的灵动韵味,但这并不容易,这也是需要很高的文学造诣和修养的。虽然我们现在讲留白,已经很常见了,但对千百年前摸索创造出这种形式的古人来说,也是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新了。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这种清丽可喜,使人玩味无穷的边角小景,至今仍充满着独特的朦胧意境,熠熠生辉。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一角:南宋四家之一的边角山水,真正的诗意画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