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几百本书,却仿佛没留下痕迹,怎么办?

读书之目的在于:认识和改造内外世界。因此,读书之要在于: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读而读,为消遣而读。不去关注如何把其中有用之处和自己的生活工作人生结合起来(把推理运用到生活中),不去关注如何运用以改造内在世界(绽放光芒释放能量影响他人)。结果便是无效低效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何达致:精读深研,反求诸己,为我所用。

精读深研是要研读、分析和整理知识,要思考前因后果,适用场景,掌握可繁殖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可繁殖的知识这个概念来源于李笑来,李笑来把知识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可繁殖的,一种是可繁殖的,不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不能产生知识红利和增值。比如: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有5种写法”,比如秦始皇是哪年统一六国的,这种知识是不可繁殖的,这样的知识学了最多增加一些谈资而已,不会产生任何知识的红利和增值。

具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是指可以产生红利和增值、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能力的知识。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是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么这个知识不学也罢。

问题驱动、对解答的渴求是学习探索的强大动力。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才会事半功倍。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引领你。带着问题来学习,奔着解决问题来学习,才能学以致用,真学真用。

所谓问题,最后一定是要和自身实际联系起来的。

因此,在学习以前,你首先要做之事不是认知你要学习的知识,而是要认知你自己。你必先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所在、你的长处为何、你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是什么?你需要提升何种技能?你学习的意图是什么?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学习。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识,读书不加以选择,没有目标和规划,兴之所至东看一本西看一本,不管逮到一本什么书就开始读,漫无目的,漫无边际,纯粹是在消磨时间。这样读书充其量就是增加谈资,对提升能力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其次,要了解你学习的对象。

要对学习对象有一个整体认识。你要学习什么?这门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它要回答什么问题?为了什么而存在?它包含哪些部分?在这个领域中,有哪些关键词关键概念?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是如何思考、回答的?目前有哪些普遍认可的原理?这一学科有什么特性?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这个领域的范式是什么?它又与什么学科关联在一起?把握了一个领域的话语体系,才可以将你的思维方式,调整到这个领域的公认模式。这才有助制定你的学习策略,并不断基于现实检视你的学习成果和进度。

第三,对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追问。

比如要采用哪些方法来学习这些内容,有哪些方法适合这个学科这一类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我怎么知道哪些方法和策略是有效的?

我是否还知道更多的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我过去的学习中,有哪些策略是特别有用的?我怎样把它们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我从哪里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有哪些人可以给我帮助?

第四,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①规划:如何做好时间和精力的管理。这些任务大概需要我用多少时间来完成、我如何分配安排;我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比较容易走神、分散注意力?我在学哪种类型的内容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②监控:我真的在看书吗、还是盯着每个字但是在想别的;当时是怎样的状态;我的情绪是否影响到我的学习?我在读书时,对于应该精读的内容,读完一部分,是否停下来思考、回顾,还是被动地一路读下去,不管理解掌握得如何?

我有没有定期检查、复习,确保理解和记忆?我真的看懂了吗,如果让我给别人讲解,我能否用自己的话讲明白……

③调节:感觉没有效果,究竟是努力不够,还是方法需要调节;我是否需要改变策略,尝试一下不同的做法。我为什么总是没有劲头开始这项任务?拖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觉得它不够重要,还是过程中有让我不愉快的体验,比如太难,让我觉得自己很笨?我能怎样改变这事?最能给我增加学习动力的是什么?是好成绩、外界的评价、达成自己目标的成就感、成功解决问题攻克难关的满足感、好的自我评价…………

如果你能回答上面的四个问题,那么你就会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为学习打好根基。在学习这件事上,我们要做的是建筑师,而不是搬砖工。要有根本的认知和整体的规划,而不是盲目搬砖。要自用思想,这样才不会作书本的奴隶、知识的复印机。

具体到每一次的阅读,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可资借鉴的思考有:

①它是什么(what)?要抓住核心,弄清它的概念和本质特征,同时去找同类项相似项及相反项。从记忆里或者通过主题阅读找到与其相似的概念,弄清楚,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这个新的知识点属于什么,不属于什么;是什么,不是什么。要尽可能找到并建立起,这个新的知识点,和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②它从哪里来?往上溯源,找到这个知识点的来源:谁提出的?怎么来的?原本是为了解决/解释什么的?造成它的原因是什么?关于逻辑原点的假设是什么?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等等。不断地问为什么,来逼近整个逻辑链条的起源。

学习任何知识,不仅要关注:作者整体上在谈什么?作者主要持什么观点?更要关注:他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他讲的有没有道理?是否“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别人讲了什么(what)很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样讲(why),围绕其主题,他的目的和理念是什么,他是怎样得出他的结论和核心观点的,他的逻辑是什么(how)。why-how-what,理念-逻辑-知识,这就是知识的黄金圆环。理解了why和how之后,你才能更深层次、更系统的理解what,理解别人在输出什么。

③它往哪里去?往下拓展,去找这个知识点的应用情景。我会去思考,把它放到这个场合下,会怎么样;把它放到那个语境下,又会怎么样。

④它们有什么关系?

当你提取和把握了各种零散的核心知识点和关键词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连点成线,将零碎知识点整合进一个知识模型。模型将各种零散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不仅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启发你创造新的联结,即思维方式。它是将你的知识上升到知识体系的骨架所在。只有将珍珠串成项链,你才能将它常带身边。

知识模型可以是金字塔层级式、可以是双维度式象限,可以是线性演进式,可以是圆环式。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序列结构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孤立地去理解一个知识点,是没有意义的,你记不住它,也无法将它纳入体系中。只有不断去寻求联系,去建立接点和连线,才能将这个知识点,纳入自己的知识网络里面。

⑤它们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反求诸己,为什么这些知识信息对我很重要?我对哪些方面有兴趣?哪些方面对我有所启发和帮助?我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如何组织和思考这些问题?换做是我来写这本书,是否比作者更有深度,而我却用更简化的解释来诠释?

这些知识可以运用到哪些事情上面,它们能帮我解决哪些问题?提高哪些能力?我的长进在哪?我的认知层面、思想格局、心智模式提升了吗?证明在哪?

我之前是怎么做的?

现在我会怎么做?如果我依从这些知识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如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作者会对我有什么建议?要与作者晤对,与圣贤精神相交接往来。

区别在哪?长进在哪?接下来我会如何应用?

反求诸己是追问和反思(自身直接的和间接的)经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并不是所有的经历都是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觉精察,不进行反思、总结,那经验就不可能变成智慧。

因此要进行内省复盘,总结提炼。对照理论对具体的实践、案例、故事进行剖析,找出善与不足,找出对自身富有启迪振聋发聩引发思考并促使行动之处,找出自己经验中的亮点,超越和独到之处,思考可以对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和提升之处(批判式思考)。这个复盘和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内的探索,会把经历化为成长路上的养分,滋养自己的思想境界,使得人生每一天都是新的,而不是一直在简单的重复。

在这里,切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时间、具体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谈,要将具体经验而非单纯的认知。事件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叙事要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经验,从而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以获得个人成长。

⑥我要怎样化用它们?

这是为我所用,要内化和运用知识。

输出是最好的内化方式。如何更好地记住一个知识点?答案是:把它用你的话说出来,教给别人。如何确保 100% 掌握一个知识点?把它写成文章,发出来,让别人去挑刺。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太注重输入,而忽视了输出。我们每一天刷朋友圈、看新闻、看视频、读书、看公众号、聊天,都是在输入,但输入之后呢?真正能够记住、能够纳入知识体系的,有多少?可能 10% 都不到。这背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少输出 —— 我们不断地用输入的新鲜感来刺激大脑,却一直害怕思考和付出。这是没有意义的。

理论是行为的秘诀,用知识才是力量。当你搭建了一个知识模型,就要用这个模型去解释你身边的各种现象,将这个模型代入各种事实和案例去进行验证,在验证模型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并对模型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一旦你将自己的模型定型下来,你就拥有了一个指导行动的指南,你的知识就能发挥引领你思考和行动的最大用处。培根曾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知识并不是力量,使用知识才是力量。学以致用才是力量。学习知识赞叹知识而不使用运用知识,那跟一个战士拿了一把好剑,赞不绝口:“好剑!好剑!”却不拿到战场上杀敌建功立业,而是把它压倒箱底做为传家宝一样,是极其可笑的。对于学到的知识,你一定要有所反馈。如果你反对,那么你要给出你的理由。如果你赞同,那么你要有所行动。要将知识转化为你的行动、体验和经验,成为滋养你生命的养分,在行动之中进一步感受到知识的美妙之处。

要订立可行的调整改进改造的目标和计划,在场景中进行演练,在实践中运用提升,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强化固化内化。

问问自己:

目标是否遵循了PESMART原则?是否是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的(Relevant)、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标。

具体行动步骤是什么?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

只有对这个步骤的那些问题很清晰,才能提高对决心或感慨的辨识力。也只有如此,才能让知识真正落地,为我所用。

你要掌握的是可繁殖的知识,而不是增加谈资的知识。你要做的是知识的建筑师,而不是知识的搬砖工。你要成为的是行走的思考者,而不是坐而论道的书虫。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自用思想,以自己为中心,以结构化的问题为路径,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实用化。一张地图画出来,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道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了几百本书,却仿佛没留下痕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