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在公司会议室扔乒乓球,甩本子,摔玻璃杯(未遂)?

#经验分享   #方法论沉淀

问:你试过在公司会议室扔乒乓球,甩本子,摔玻璃杯(未遂)吗?

答:22号周五上午8:50我在公司办公室当着全体小伙伴做的面,这些事我都干了。


哈哈哈,原来,这是一次10分钟的小分享。今天这篇文章读完后,希望能帮你沉淀下来可以上台做一场印象深刻的分享的方法论


一次10分钟的分享背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周三早上】1.脑子一热,现场报名两天后的分享

【周三全天】2.挖空心思定主题

【周四白天】3.从主题做延申,参考,敲内容,列框架(樊登读书,得到听书)

【周四晚上】4.布局如何做展示,再次找素材(视频号搜索)

【周四晚上】5.限定范围,想好落脚点,设计开场和结尾(安静的洗澡,灵感迸发)

【凌晨后半夜】6.手画PPT,做好框架+内容。

【周五清晨】7.早起去公司拍素材,用电脑制作PPT

【周五早上】8.带着道具上台展示

【周五白天】9.复盘迭代


这里面,我想着重提出的在整个流程里面重要的三个关键点:1.如何定主题?2.如何搭框架?  3.如何造声势?

1.如何定主题?

定主题这件事,事关整个分享的成败。换位思考后,定主题=听众调研+价值体现。

首先,要充分了解这次分享,是讲给谁来听的?针对听众画像设计主题。你不能给幼儿园小朋友分享大学物理,也不能给行业里面专业人士分享小白知识。不同的听众层级,对应着不同的分享目的和不同的分享效果,比如:传递知识,解决问题,激励说服等等等等。

其次,要这个主题一定要是有实用,对听众有帮助。可以是带醍醐灌顶的新认知打开,也可以是老事情带来的新启发,让听众有思维/行为上的改变,是最好的!

最后,这个主题,一定要是自己有体会的,感兴趣的,擅长的,想改变的。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会讲的通透。

【举个栗子】:

我这次是在公司层面,给小伙伴们分享的是《反脆弱》,就是源于上周做review时,自己的所思所感,最终目的就是呼吁伙伴们,并引发他们的新思考:

反脆弱
核心一句话

2.如何搭框架?  

对于结构化思维层面的搭框架,尤其是传递知识类的,比较推荐5Y1H模型,MECE法则,黄金圈法则等等。用的最多的,还是黄金圈法则:就是what--why--how。

框架:场景带入->引发问题->给到方案->印证方案->结尾升华

当主题定好后,

首先,what:是什么。一般先用通俗易懂的事物/例子引入

其次,why:为什么。再通过表面事件推算背后的核心本质,然后制造冲突引发大家思考,给结论/给方法

最后,how:怎么做。给出例子或者经验去验证这个方案

【举个栗子】:

三件普通的物件
物件背后的核心本质
给到建议/方案
给具象的细则

3.如何造声势?

开场一分钟,精彩与否,基本上已经定下基调。在这次的分享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让伙伴们对我的分享感兴趣,有深刻的印象是第一步,能理解到表面现象下的核心本质是第二步,引发思想/行动上的改变才是第三步。但是如果一上来都不感兴趣,没有印象,那也就无法谈及后面的了。
所以,这是是为什么,我上来就使用道具并和大家互动,调动大家的兴趣和烘托氛围。


好了,讲到这里,再总结一下。你是否已经记住了上台做分享的三个关键点?

1.如何定主题? 2.如何搭框架?  3.如何造声势?

如果还没有,那只能说明你还缺少一步:Lean In,逼自己往前走一步,先报名一场分享,剩下的就是硬着头皮站上舞台,突破自己的心理障碍。然后,回来后做复盘,一步一步迭代升级。

【举个栗子】:

复盘

每次的复盘,都相当于是自我进化一般。不用和别人比,你只要比自己之前进步就可以了。祝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要在公司会议室扔乒乓球,甩本子,摔玻璃杯(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