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第四章

    希望我们,都不要以娱乐草草收场


不知不觉,已经看到第四章了,今晚合上书回宿舍的路上,有些难受。相比于前两章,因为自己理解能力不够而无法体会作者所想的焦躁,这次,是有点发自内心的愁。

这个时代,到底是个怎样的时代?在信息时刻充斥着我们身边,占据我们的注意力的时代,到底该怎么做才不会沦为娱乐至死的结局?我们演变成媒介的奴隶,成为媒体研究的对象,这场博弈,注定是个输吗?

这些东西放在一个月前,我绝对不会闲着没事去操心。但现在,我真的感觉已经是相当严峻的问题,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思考我们的当下,思考我们的未来,以及这个时代的未来。

印刷机时代,人们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选择,读书似乎是与外界交流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一方面,它是一种早已养成的习惯,无需刻意培养或者坚持,自然而然阅读成为每天的常态。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手机电脑还没有普及,电视也就那几个动画片还是在固定时间播放,所以我在家就喜欢趴在床上看书。很随意,不像现在看之前泡一杯茶,拿出好几只笔随时准备写写画画,毕恭毕敬,像对待一份伟大的事业。

小时候,不会管那么多。人小,心反而大。乱七八糟什么书都拿来读一下,不去想看完有什么收获,在哪些地方能有所实践,甚至都不会想运用到作文题目里当个论据。

也是这样的心态,我能熬夜熬到两三点,就是靠着床头看书,基本都是看过好几遍的那种,但依然乐此不疲。

毕竟看书,要比一个人抠手指好玩得多。

而反观现在,能有几个还在熬夜阅读,熬夜是有的,只是手里换成了手机。时代的快节奏,也很少人会一遍遍重复看过的书籍,资源那么多,新书层出不穷,谁还有耐心看这些知道的信息呢?

然而,出版社每年推出多少作品,你又怎么可能看得完呢?

媒介即隐喻,这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市场环境转变,也把人们带到信息的漩涡中。

回到印刷机时代,大家之所以对阅读保持热情高涨,除了媒介单一外,还因为只有阅读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知识。人们处于全民阅读的狂欢,无所谓攀比,长时间下来人的整体认知、逻辑思维、深度思考、看问题的角度等肯定会大幅度提升。

这时候如果你不阅读的话,你会很快成为一个异类。这里异类不是说因为你不读书大家都看你奇怪,而是此时你已经无法和大多数人正常交流了,你的思维深度早已跟大家不是一个层面了。

把你放到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现场,我想旁听你都坚持不下去。因为他们的辩论对于观众有着相当高的要求,他们辩论所使用的复杂句式,深层逻辑关系等,真的需要你有大量的知识储备。

而那时的观众,一听动辄五六个小时。这期间,要保持跟辩手的思路同频,随时评判观点的正误,举一反三…

放到今天,且不说能有多少人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这场辩论赛能否开的起来都是问题,估计不到一小时现场就作鸟兽散了吧。再者,奥巴马也无法保证自己能持续这么长时间的辩论,虽然他是有实力的,但比起印刷时代的总统,他还是明显处于弱势,特朗普自不必多说。

咱们再进一步说,倘若奥巴马和特朗普真的可以撑下这每人几小时的辩论,观众熬得住吗?还是媒介即隐喻,互联网时代,这样的辩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他们不会选择这种方式来一决高下。

或许,直播一场脱口秀也说不准。

身处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接受知识,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呢?可以看到,新媒体到来,大家越来越懒,十几年前看文字津津有味,而今看图片,刷视频,试问一下网上的新闻推文有多少人不是浏览完图片就关掉页面呢?

我们趋于简单化,简单化也慢慢毁掉我们的逻辑和思维能力,我们深度思考的能力。

以理性开始,但愿不要真如波兹曼所言,以娱乐结束。

你可能感兴趣的:(《娱乐至死》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