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 · 一件玲珑器满室茶清香

“还茶本味,自在品茗”

中国上千年的饮茶历史造就了富有独特美感的茶器。一件好的茶器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茶的滋味,提升茶之灵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茶器在实用之余,更要有条有理有美感。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随着历史的发展,茶器具更是不断演变。

资深“藏二代” 倾心茶器具

“一件玲珑器,满室茶清香”

5月29日,来自台湾的明清官窑收藏家、鉴赏家、研究学者、台湾仿古瓷品牌“隐樵山房”主人李祐任来到南山举办讲座,为藏友们解析茶器发展史。谈吐儒雅的他,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茶器演变娓娓道来,令在场藏友获益匪浅。

图为李祐任现场讲解瓷器

李祐任的父亲李进华作为台湾首家紫砂专业经营者,出版以明、清紫砂器之断代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图书《宜陶之旅》,在业内有“紫砂圣经”的美誉,曾任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在2002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博览会上,其作品同时获得陶瓷创作组及传统组金奖。

日本 明治 嵌金银铁壶

▼▼▼

李祐任自幼潜移默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家里摆的,日常用的就是老物件,长大后更是随父亲到世界各地和各大拍卖行增长见识。

他还记得早年父亲在内地淘宝时,遇上一件时大彬制明代紫砂壶。时大彬是宜兴紫砂一代宗匠,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当时父亲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结果第二年这把壶被藏友带到台湾,再次遇见。在李祐任的父亲看来,这是难得的缘分,虽然价格已经翻了数倍,还是将其收下了。

做为资深“藏二代”,李祐任系统学习了瓷器鉴定及茶艺。在茶文化器具的研究上,上溯唐宋,爱其气格超迈,且非同俗流不独以明清为长,兼喜民国众家所长,倾心于高古俊逸之风,静雅修心。

他的藏品中,有北宋钧窑紫斑折沿盘、明治嵌金银铁壶、光緒玉成窑紫砂壶等。

清康熙  斗彩缠枝莲纹罐

▼▼▼

近年来,李祐任将精力主要放在明清器物的收藏与研究,比如紫砂壶等。为此,他还特意到江苏宜兴和江西景德镇寻访师傅,深入学习。对制壶工艺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他以明清茶器工艺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日常使用的仿古瓷器皿,将明清器物之美带入日常生活,感染更多的爱好者,并在台湾举行过多次明清陶瓷、茶具的展览,为传播和发展茶文化尽心尽力。

茶器随历史演变

李祐任介绍,茶器具的发展演变,随着历史经历了从无到有、共用到专用、粗糙到精致的过程。

最早的茶具同食具、酒具共用。西汉时期王褒《僮约》中“烹荼尽具”就提到洗净茶具,“荼”指“茶”,“尽”作“净”解,这便是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器具的史料。

光緒  玉成窑紫砂壶

▼▼▼

到唐朝时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更为讲究饮茶的情趣。茶具不仅作为器具,而且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讲究茶具的质地、艺术性,借以提高茶的色、香、味。

陆羽的《茶经·四之器》中记载了唐代各种煎饮茶器,当时贵族王朝主要用金银茶具,普通百姓则用陶瓷茶具,生活讲究的大户都备有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可见唐代煎茶、饮茶之风极为盛行。

北宋  钧窑紫斑折沿盘

▼▼▼

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宋朝相对于唐朝,茶具更为简洁,除“金银为上”外,陶瓷也有很大的发展,同时点茶之风日益盛行。其中,黑瓷的出现是因为宋代流行斗茶,茶汤是白色的,用黑色的茶盏最能现实茶汤的颜色,而其中建盏是当时最为人称道的。宋徽宗在《大观茶论》里也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

元代茶具主要保留了宋代茶具的特色。但由于元代游牧民族的关系,散茶开始兴起,茶具也朝着豪放、厚重方向发展。

长图可滚动查看

▼▼▼

图为隱樵山房出品的系列茶具

到了明代,茶的加工、饮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茶具也产生很大变革。景德镇的白瓷、青花瓷异军突起,开始在国内流行,甚至名扬海外。明代官窑瓷器御窑制度真正发展起在宣德时期,也是明代瓷器工艺最鼎盛的时期。成化皇帝即位之初废止全国御窑,不久再次恢复御窑制度之后,全国只剩下景德镇窑承担烧造御器的重任了,其他窑场逐渐衰败,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都。

清代茶具种类基本与明代相似,主要以瓷器和紫砂为主,其中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最为出色。此外,四川的竹木茶具、福州的脱胎漆器等也相继出现。

在李祐任看来,茶器具收藏是一个让大众易于接受,经常接触,不会有距离感的类别,又是涉及到竹、木、金石、瓷杂等的综合性专案,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内涵丰富,是藏友们进入收藏门槛的一个好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器 · 一件玲珑器满室茶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