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中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总体患病率为16.6%,而发达国家甚至更高。美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会愈富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愈多。
在物质生活改善,而精神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有增加的趋势。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心理疾病呢?
《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对谎言》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真谛:谎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华盛顿时报》这样评价这本书:“大胆地揭露人性深处的谎言......真正的直指人心之作”
《纽约时报》说:“这本书或许令你感到不安,或许让你深深着迷。总之你无法抗拒它的美丽,因为它为你提供了一条石破天惊的、洞察人性谎言的终极道路。”
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取得了卓著成绩,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他在书中讲述了许多关于谎言的案例,我总结了一下,人们大致在这三种情况下说谎:1、为了逃避生活中无法面对的问题;2、为了维护自我形象;3、为了控制别人,满足支配欲。
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说谎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勇敢面对谎言,才能走上心灵成长的旅程。
1.为了逃避问题和痛苦而说谎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些问题让我们感到很棘手,难以面对,一想起来就感到痛苦。这时,有些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
就像书中那位推销员乔治,小时候他看见爸爸在他面前把一只小猫活活打死,他吓得尖叫,却不敢相信爸爸是暴虐的。
母亲近乎疯狂的宗教信仰让他无法忍受,他却骗自己:“我的童年还行,我的妈妈是一位好母亲。”
结婚生子后,与妻子关系很差,与两个大孩子关系也不亲密,他却说:“我的婚姻幸福,家庭生活安定和谐。”
还有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明明母亲重男轻女,根本不爱她,她却要欺骗自己,相信母亲对自己的感情,不断地满足母亲不合理的要求。
孩童时期,人是最弱小最无助的。孩子们总要仰仗父母的保护和照顾才能平安长大。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
有些孩子会受到父母的忽视或者虐待,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面对这样的问题,更不堪忍受这样的痛苦,于是就会用说谎的方式来逃避。
他们骗自己相信:“爸爸妈妈是爱我的,不会不要我的。一定是别的什么原因,他们才会这么对我。”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被抛弃的恐惧中逃离出来。
成年以后,工作和家庭生活也会有无数的烦恼在等着他们。于是从儿童时期就习惯逃避的人,又用谎言来粉饰美化,自欺欺人地逃避这些问题。
2.为维护自我形象而说谎
我们知道,从小到大,我们会犯很多错误,几乎找不到一个不会犯错的人。通常我们会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但是也有些人,明知自己也许犯了错,就是死不悔改,明知自己有罪,却从不承认。
他们会找很多借口为自己开脱,编造很多谎言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好像如果承认了错误,就否定了自己,自我形象就坍塌了。
斯科特·派克在书中给我们讲了比利的案例。
比利16岁的哥哥开枪自杀了。一向寡言少语的比利更加阴郁了,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圣诞节时,比利父母竟然把哥哥自杀的那把抢当作圣诞礼物送给了比利。突然有一天,不会开车的比利独自去偷车,把车撞得面目全非。
法院要求比利去看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由此认识了比利的父母,并且发现比利的问题并不大,真正有问题的是他撒谎成性的父母。
比利父母不懂得如何爱孩子,他们不明白比利哥哥为什么自杀,也不关心比利为什么抑郁。他们自认为对孩子们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当斯科特·派克指出他们送大儿子自杀的凶器给小儿子是个错误时,他们并不为自己的麻木吃惊,更不为自己的错误悔恨,而是找各种理由辩解,证明他们已经对比利很好了,已经尽力了。
他们明知道自己作为父母已经失职,却极力用谎言来掩盖。
斯科特·派克称他们是撒谎成性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罪恶感。没有罪恶感,说明他们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他们排斥那个冷漠的真实的自我,他们只接受尽职尽责的父母形象。
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也讲述了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经荒山,武士遭遇不测,妻子也被人凌辱,到底发生了什么?
强盗、妻子和武士的亡魂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美化自己的形象,各执一词。于是这桩惨案,成了一个迷。
在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他们往往带着伪装的面具行走在人世间。我们要擦亮眼睛,识别这样的伪善之人。
3. 为满足控制欲望而说谎
有些人天生有着很强的控制欲望,他们喜欢操控别人,希望别人言听计从,他们从中感受到掌控的快感,却从不承认自己是个控制狂。
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常常存在于亲密关系中。比如父母以爱的名字控制孩子。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物品,认为孩子一言一行都应该合乎他们的要求。
但是孩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个体,没办法总是像提线木偶一样完全听他们的话。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稍有不从,就会以“为你好”为借口惩罚孩子。
婚姻关系中,丈夫控制妻子,或者妻子控制丈夫都是披着“爱”或者“责任”的外衣,要求配偶完全按自己的要求去生活。他们希望把配偶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如果对方不愿意,就用“你不爱我”或者“你不负责任”来压制TA,直到对方屈服。
桑德拉和亨利就这类的极端例子。亨利在结婚第一年还在工作中收获不菲,结果慢慢地,在桑德拉的控制下,他变成了一个废物。
没法工作,没法出门,没有桑德拉,他什么事都做不了,除了偶尔压抑到极点的自杀行为,看不出他作为人的任何生气。
4. 谎言带来的后果
关于逃避面对问题和痛苦的谎言,斯科特·派克说虽然谎言掩盖了意识上的痛苦,但是痛苦却潜藏在潜意识中,以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就像推销员乔治的死亡妄想那样,不停地纠缠着他,让他痛苦不堪。要彻底摆脱痛苦,只有戳穿自己的谎言,直面问题和痛苦,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关于为维护自我形象,掩盖错误的谎言和为了满足控制欲望的谎言,斯科特·派克说他们会带来邪恶。
撒谎成性的人往往是恶性自恋的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有罪,而是不敢承认自己有罪。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是正确的,完美的,他们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过,会不择手段,伤害别人,把别人当作替罪羔羊,所以往往成为邪恶的化身。
鲁克的遭遇就证明了一点。15岁的男孩鲁克眼神死气沉沉,他不明白自己的成绩为什么会下滑也没有发现自己心情郁闷,他认为,他的生活一切都“很不错”。
但是内心深处他想逃离父母,到寄宿学校去,他的父母担心被别人说不管孩子,有损他们为人称道的完美父母形象,不同意他去。
斯科特·派克向他们推荐别的心理医生,他们也不带鲁克去看。因为他们并不真的关心鲁克快不快乐,只要鲁克听话就行。
后来他们把鲁克转到另一所学校。那所学校的老师同学很喜欢他,推荐他去纽约参加研讨会。结果因为鲁克没按他们的意思把房间干净,就惩罚鲁克,不让鲁克去纽约了。
之后鲁克莫名其妙地潜入一个牧师的房间偷东西。鲁克父母颜面无光,于是又找上派克医生。他们说了很多谎话来解释为什么没听派克医生上次的建议。
当派克医生告诉他们是他们的冷漠和控制欲造成鲁克的问题,希望他们自己接受治疗时,他们露出兽性的恐惧。
他们宁愿相信鲁克无药可救,任他走向毁灭,也不愿相信是自己的问题。他们就这样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作问题的替罪羔羊。
5.必须勇敢地面对谎言
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里说:“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
谎言虽然暂时给人带来轻松,但是每个撒谎成性的人都生活在谎言被拆穿的恐惧中,它害人害己,最终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就像斯科特·派克所说:“你不解决问题,自己就会成为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敢于自省,勇敢地拒绝谎言。我们只有撕开谎言的面纱,直面自己的问题,才能生活在真实的自我当中,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一味地逃避,一味地用谎言掩盖真相,不但让自己饱受心理疾病的痛苦,而且扼杀他人的生命力,最终一起走向深渊。
斯科特·派克还在书中指出:“爱是对抗一切谎言和邪恶的力量。那些不敢面对谎言的人,都是因为童年时缺乏了爱。”
一个人童年是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他就没有勇气直面内心的痛苦,就会用谎言来逃避。
长大以后,如果要勇敢地面对谎言,借助心理医生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斯科特·派克希望心理医生能用爱融化撒谎成性之人的谎言的坚冰,让爱征服邪恶。
对于父母来说,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要给与孩子真正的爱,因为他们得到充足的爱,将来就有更多面对艰难困苦的勇气,才不会一直生活在谎言的泥淖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