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5

我们都知道,新进入一个行业,速成为高手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快速入门是绝对有可能的,也就是先快速摸清这个行业本身。

怎么做?主要有两点:

第一,快速熟练掌握这个领域的最少必要知识。

第二,快速做到对这个行业“有感觉”。

看这些东西,不能按照自己喜好来,看到看不懂的也要硬看,不懂的词就去查资料,每天就泡在这些内容里,吃饭看,上厕所看,地铁上看,不知道坐过站多少次。

当时这两件事就是我工作的关键突破口,所以我一入行不是先混群、混圈子、拜大咖、请牛人,而是死磕自己,混再多圈子,这些该学的东西别人也不能替你学。

这样的效果也很明显,我很快就在公司从纯小白编辑做到了能写爆款文的编辑,之后的进步更快,为什么呢?因为我打下结实的底子,我先拼命摸清了这个行业,然后再去拼命的工作。

这条定律适合你做所有工作,我的知识星球上线不到一个月,已经成为头部星球,也是因为我对星球这个平台、玩法有大量的研究。

怎么做到有感觉?恶补这个领域的常识。

永远都要建立做事的优先级

除了最重要的事,其它都不重要

如果你问我如何高效工作,我第一个要跟你说的就是:高效工作源于高效的注意力分配,不用动脑子的工作迅速干完,把时间专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你最好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

为什么呢?你先问自己,你一天8个小时上班,真正产生价值的事有多少?不用太动脑子、没价值的事又浪费了你多少时间?

记住,以最快最快最快的速度把这些事情迅速干掉!

别多浪费一分钟时间,然后把时间用在对你的成长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别等着领导安排,自己去找。

看完这一点,你花一分钟反思一下:你平时上班,平均每天在没有含金量的工作上浪费了多少时间?

别只看牛人的风光

去研究他们的过去

一个人的来路,决定了他的去处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不少大咖,出来分享自己的成就时你羡慕的不行,大家都讲牛逼的事迹,不讲苦逼的经历,说实话也是大家爱听牛逼的事儿。

我就拿我开刀好了。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写过很多篇10w+,一篇文章150万阅读量,全网刷屏吸粉4万,做自媒体月入20万,给多少500强企业做过培训。

但我多少人见过我 Mac 的键盘?

很多人羡慕我可以上台讲课,有去大企业讲课的机会,网课也有大平台推。

但你知道我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么?

我学习牛人,很少盯着人家风光的一面去看,我会去研究这个人最初是怎样的,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是什么成就了今天的他,然后从中找到真正的启示。

人都喜欢比较,一比较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我告诉你怎么比较,别拿现在的自己和现在的别人比,拿现在的自己和别人的过去比,拿三年后的自己和别人的现在比。这句话很绕口,你好好琢磨哈。希望这条对你有启发。

千万不要通过否定别人

来进行自我安慰

承认别人很优秀,是件很难的事:

别人升值加薪快,你说人家只不过是进入公司早,会搞同事关系,会拍领导马屁;

别人混得好,你说人家有背景有资源,条条大路通罗马,人家只不过是生在罗马了;

别人公众号做得大,你说人家就是做得早,赶上了平台红利,要是现在做,不一定比你强;

你可能想,这样说没道理么?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每次大脑条件反射的说这个的时候,你就停止了学习,你不去学习除了这些,人家还做了什么。

新世相啊,也就是逼格高点的鸡汤;

一条啊,你不能比,你有那么多钱日更精致视频么;

小道消息啊,人家做得多早啊,还能一天发三次;

逃离北上广啊,老生常谈,我几年前就想到过。

等等,各种不服、不屑、瞧不上。

很多人为什么对此乐此不疲?因为轻易否定别人是最不用动脑子的事,但除了自我安慰,你还能得到什么?

当然,浪费时间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你鄙视、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你就基本不可能从中学到东西了,这才是你真正的损失。

学习是一种选择,成长是一种意愿,不在于客观的物,而在于主观的你。

永远要告诉自己

我在为自己工作

时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在为我自己工作,不是在为老板工作。

很多人会说:废话,我当然知道工作是为了自己。

心里是很明白,但行动不会骗人。否则为什么每个公司都有那么多混日子的?

有很多人会把完成份内的工作,当成自己唯一的目标。同样的工资,他们更愿意做难度更小的工作,同样的工作,他们更愿意找一些投机取巧的方式完成。

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不是做好,更不是做到极致,而是做完就行,因为做完就可以交差了,工资一分不会少,我为什么要那么拼命?领导安排一些额外的工作,我们第一反应很多时候也不是做这个我能不能学到东西,而是做了有额外的钱拿么?加班有加班费么?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份工作,要赚两样东西,赚钱和赚能力。成长即财富,这句话从来不是句空话。

很多时候,我明知道做到更好也不会有额外奖励,多做一些也不会给你零算钱,但只要这样做有价值,我还是会去做,这不是为了让老板满意、夸你,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赚钱是当下的、即时的,赚能力是长期的、延时的,是真正的放长线钓大鱼。为什么有的同事,今年跟你做一样的工作,拿一样的钱,明年人家就飞了,而你飞不动,道理就在这。

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

谋定而后动

多数人为了避免思考,而愿意做一切事。

这句话太漂亮了。很多人努力没有成效,就是因为不思考,老板给你一项任务,啥都不想就干上了。为什么会费力不讨好?因为你的拼命干活之前没想认真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老板要这个数据,他到底是想要什么?目的是什么?

目的没想清楚就开干,很可能是瞎忙。拿到一个工作任务,先思考它的本质是什么,以终为始,绝不吃亏。

公司推新产品,让大家发朋友圈,很多人简单拍个照就发了,也不认真写两句文案,忘了做这件事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了朋友圈就是完成任务了。周五了老板让你写个周报,然咱们就把这一周的工作给流水账一样罗列一下就发邮件了。做周报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让你做周报,根本没想过,做了跟没做一样。

学习也是一样,我看有人发朋友圈,说从今天起,必须要每周读一本书,附一张照片,上面一大摞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知道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甚至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数量任务,最后囫囵吞枣的读完,图啥呢?为什么很多人读了书说没啥用,抱歉你没读书,你用眼睛扫描了一遍。

说回工作。平庸的员工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完成,优秀的员工都会先思考这个工作的本质是什么,然后目的导向的去倒推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做,这样做,做完了基本目的也就达成了。

所以,咱们要避免无效工作,避免低品质勤奋,思考每一项工作的本质,带着明确的目的和目标,谋定而后动,扎扎实实的推进、完成、成长。

比如我的知识星球,本质是什么,它确实是一个社群,但是大家是因为我加入的,他们最希望的是看到我的分享,能不能运营好这个星球,核心就是我持续高质量的分享,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日更星球干货的原因。重视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

我是学文科出身的,高中时要背诵各种概念,被各种概念伤透了,也对概念各种瞧不上,觉得那东西除了应付高考就没什么卵用了。

但这几年我发现我彻底错了:不是概念没用,而是我没有去用。回顾我过去三年的成长,哪一个阶段成长最快?

就是做课程的一年。为什么呢?

比如你可能会写10W+,会写爆款标题,但你不一定能讲,你能讲不一定能给人讲明白,要想讲明白,你必须把你会的东西提炼总结出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和方法论,所以我做了一年课,实际上相当于是研究了一年的概念和方法论。

标题到底是什么?爆款选题的必要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定位?

什么是市场?

所以,从今天起,请重视对概念和方法论的研究学习,真正搞透,让它们变成你的直觉反应,你绝对会学习成长更快。升级认知的目的,是行动

再好的方法,都不能替代行动

把 1% 的认知付诸 100% 的行动,远胜于把 100% 的认知,付诸于 1% 的行动。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为什么回到工作上,并没有什么卵用。为什么吭哧吭哧学了一年,能力也没什么长进?

因为你长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不能自拔,而忘了持久而踏实的去行动啊。

这两年,“刷认知”这个词特别流行,因为刷认知很容易让人产生快感,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变聪明,感觉萌萌哒,这就是刷飘了。

罗辑思维做了个“得到”,但“刷到”,并等于“得到”。“刷到”距离“得到”,隔着你持久而自律的行动。

我一直提醒自己:少用自己学到了什么来安慰自己,多用工作上的真实成绩来验证自己。

比如写文章的标题技巧有 5 个,写故事的结构有 3 种,学会很容易,只要你智商在线,都能明白。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你能不能拿个那 5 个标题技巧拆解 100 个标题,你能不能在写每一个标题的时候,反反复复的去想怎么用上这 5 个技巧,你能不能拿着那 3 种故事结构去不停的不断的拆解故事、仿写故事。

如果你能长期的做到刷认知+持续的行动+持续的反思,你一定会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高手。

以上就是我这三年工作学习成长沉淀下来8条心得,希望至少有一条对你有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