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7

《OKR》工作法学习总结

本周听完研习社姚琼老师的《OKR》工作法》,这次学习我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做了课程学习笔记:

问题1:什么是OKR?

就是目标与关键结果,你想要什么?你打算怎么做?

OKR工作法首先是一种目标管理法,既然是目标管理,也就是以终为始,始终坚持围绕目标为中心,寻找目标、确认目标;然后去拆解目标、量化目标;再分配目标、目标对齐等等。

其次,OKR工作法是战略上从上而下,或者涌现的目标,这是不同于传统KPI的最关键点,传统的是从上而下的压力驱动员工的行为,而OKR工作法是从内在驱动员工向着目标前进。

问题2:OKR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我认为,底层逻辑来看于人性的需求,本质是赋能员工。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身价值、被尊重等需求,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基于自身内在受到激励或自发奋进而发生的。OKR工作法的隐含前提条件有:成员是有潜能的。如果能力是限定的,或者说输出的能力是确定性的,比如流水线上的固定工作的工人,可能OKR工作法不一定有明显效果。

问题3:OKR工作法的适应对象?

OKR工作法的前提是相信人的潜能,同时也是因为工作需要用到成员的潜能,所以可能更适用于有潜能的人,非固定能力的岗位。什么样的人?老师说可能更适合知识型团队,也就是相对能有自我管理意识,在某些程度是有潜能可以实现“自组织”的人群,而对于岗位,吏适应于目标相对清晰(或确定),但行为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的岗位,如设计岗,服务岗,我们律师行业也是很适合的。

问题4:OKR工作法的适应范围?

那么,这套方法是不是只能应用在工作呢?显然不是,因为底层逻辑(基点)可以构建很多系统,而工作只是其中一个,根据激发潜能对象的不同,可以应用于孩子教育,可以应用于自我成长。你想激发谁的潜能,就可以用在哪里。

问题5:OKR与KPI的关系?

首先,两种都是为目标管理的方式。目标是具体的、可量化、可实现、相关的、限期(smart);

其次,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一个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施压式的;一个是自上而上的激发、内驱动。

最后,两者是可以结合使用,相互补充。

问题6:OKR工作法的特征?

目标聚集、透明、协作、挑战。目标要舍九取一,少而精。信息要透明、共享、相互信任。跨部门链接协作,激发承诺型挑战。这跟《赋能》提倡的网状型“特种兵”组织有点类似,团队有明确目标、信息共享、互相信任、协同作战、积极承诺等等。

问题7:OKR工作法与自组织、文化的关系?

我认为OKR工作法对个人素养的要素是高于平均值的,每个个体都是有潜能的,每个个体也是有潜能成为个体的“自组织”,群体的“自组织”目标与组织预定的方向和目标趋同,那么OKR工作法就是引导自组织的一种方式。其次,OKR工作法在于激发成员的潜能,是含有“教练”技术的味道,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或氛围,可能容易流于形式,因为对于被激发者来说,接受OKR工作法刚开始可能还是反人性的。要自己的思考,要打鸡血,总是比被动行动要费劲的。所以,建立良好的组织文化,对于OKR工作法的应用是一种正催化作用,反之,是一种负催化剂作用。

问题8:自己如何应用?

结合OKR、混沌的思维模型,总结的一套普遍做事思维方式,包括:目标、资源条件现状、方法、执行、总结反馈。比如,具体的一件小事,比如吃饭,先确认目标,如果动力不足的话,先找到吃饭动力源,激发一下。其次,吃饭的资源条件,拆解要素,谁吃?吃什么?哪里吃?谁做的?如果自己做,原材料,烹饪主体、方式等再拆分。那么,方法就是就是将上面的要素重新组合,结合想要达到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解。然后决定了就去执行,自我承诺期限、过程反馈(信息共享)、交付结果等。最后,行为复盘,先找做得好的地方奖励自己,再找不好的,原谅和改正自己。从律所组织层面,目标源于使命愿意,在于拆解和量化;资源条件、方法则是需要通过战略杠杆来分析挖掘,执行只是需要目标对齐,借假修真,通过做事(小o)来提高成员的能力、收入、成就感、幸福感,成员的涌现行为,则实现组织的大O。

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的思维提升和转变,不管是OKR还是KPI,最终都得问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是什么?

新一年即将到来,正是好好总结和梳理年度目标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