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三种方法||读《了不起的我》17

了解了三种防御型心智模式之后,我们从自己思想的牢笼里解放出来,之后要怎么做呢?

网络图片

我自己是一个有轻微强迫症的人,每次有个新目标,总特别喜欢订计划。当我认真的把计划制订好,心里莫名的会平静许多,并在当下十分确定自己能坚持下去。可事实上,每一个计划从来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一次次的虎头蛇尾让我十分抑郁,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没有毅力,啥也做不成的Loser。终于《了不起的我》这本书告诉了我正确答案。如果我们想不断的成长进步,就要学会发展自己的成长型心智型模式。它会让我们找到目标,确定方法,让我们有动力一直坚持下去。

成长型心智模式也有三种------目标导向的“创造性思维”、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和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

作者介绍罗伯特.弗里茨写过一本书《最小阻力之路》,书里区分了两种思维结构:创造的思维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并指出,只有创造的思维结构才能产生持续的张力。这里说的“创造的思维结构”就是指创造性思维,而“张力”就是我们想找的动力。

什么是“创造的思维结构”呢?书里说是一个确切的、想要做出来的东西。我理解的是我们要做的事情,这事情必须具体,例如每天读10页书,瘦到90斤,写一篇小说,而不能是“我要自律”“我要健身”这种泛泛的目标。你会说,这不就是订目标嘛?我们都会呀,就是把目标具体一下呗。的确是这样。作者想通过订具体目标的这个过程,帮我们养成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按照“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订目标,会先考虑现实,这个目标符合现实吗?如果不符合,那目标没有意义,不会去做。例如每天读10页书。那必须有时间,可上班、做家务、检查作业,我没有时间,所以,不能完成这个目标。

而养成创造性思维,会先从订的目标出发,想要看10页书,至少每天需要15分钟,我并没有忙到连15分钟都没有,可以安排睡前完成。创造性思维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目标是什么,再思考现实是怎样的,我们能创造什么条件去完成目标。习惯这样思考后,我们面对问题时会养成积极的态度,不容易对现实让步。


目标订好了,实现它就需要一个思维方式,能让我们把动力变成执行力,付诸行动。这就讲到了思考行动的“控制两分法”。其实许多“鸡汤文”里都有“两分法”的影子,例如“管不住别人的嘴,只能让自己优秀起来”“我们尽全力去做,去享受过程,不去在乎最后的结果”。我们真的不在乎结果吗?我们在乎,但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只能这么安慰自己。

“控制两分法”也是告诉我们,在行动之前,要区分出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和无法控制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注意力专注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上,不会因为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影响自己的行动。“两分法”分两步:第一步,把自己担心的,会影响目标的问题罗列出来,分清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把能控制的部分做成计划,努力做好。

当时我看到这两步时有点儿惊讶,就这么简单吗?真的这么简单!即使这么简单,还是有许多人做不到。因为人们长久以来的习惯,是思考一件事重不重要,而不是思考这件事能不能控制。这种思维让我们跳过过程,去担忧还没有实现的结果,而忘记此时此刻我们能做的事情。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改变思维模式也能决定人的命运。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目标,也清楚了自己能控制的是哪些事情,并制订了计划,行动起来了。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书里接下来讲的是直面现实的“近的思维”。我当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接着讲“近的思维”,看完后,慢慢理解了,就像那句“实践出真知”一样,“近的思维”是让我们去关注现实,接触真实,活在当下,这样我们的思维才能根据现实的变化而流动,我们的思想才能发展,我们才能进步。

掌握“近的思维”有三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不用评价性语言。第二条,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第三条,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又是三条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话,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这几点,就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最后和大家分享书里的一段话“我们的语言年代久远,但先天不足,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它反映了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让我们谈论稳定性和持久性,谈论相似之处、常态和种类,谈论神奇的转变、迅速的痊愈、简单的问题以及终极的解决办法。然而,我们的世界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过程、变化、差别、层面、功能、关系、问题以及复杂性。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

这是段有年代感的话,用词古老,却也让人警醒,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千世界,不要用自己的思维给自己设限,改变它,让一切皆有可能。


网络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展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三种方法||读《了不起的我》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