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钱商——择时能力

今天来聊择时能力。

开篇先用中石油举例,说明下什么是择时能力。2007年在高位48元接盘中石油的股民,估计到现在已经赔的只剩底裤了,今天中石油的收盘价是7块6。当然也有操盘成功的。巴菲特在2003年的时候入手中石油,2007清仓,净赚270亿人民币。你看,同样的操作标的,因为买卖时间的不同,最终天差地别。

商学院还有一个关于择时的经典案例。如果一个投资者在80年前,用1块钱投资在股市上,操作不同,现在的收益也截然不同。一种情况是,我完全忘记这1块钱的存在,现在的收益大概是2300元;另一种情况是,股市是有起起伏伏的,如果在牛市的时候我留在市场中,熊市我撤资,如果这样操作的话,现在的收益17万。择时跟不择时之间的收益差是74倍。

一、真的有择时吗

择时,简单来说就是选择时间,稍微专业些的表述是,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资产配置。在牛市的时候,增多股票的比例;市场下行,多配制债券,甚至是持有现金。

关于择时能力是否存在,是一直有争议的。

美国就有学者,对美国基金业的业绩进行回归计算,来评估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择时能力。我们知道,收益主要来自于市场、规模、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在计算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时,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市场因子的平方,然后进行回归计算。如果计算结果是正数,那基金经理有择时能力;反之,计算结果是负数,那就没有表现出择时能力。

我们来分析下为什么?在讲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的时候,我们说过,市场因子的计算方法是大盘指数减去国债利率,也就是无风险利率。如果市场是牛市,大盘节节走高,那市场因子就是正数,如果是熊市,股指节节下退,不如债券收益,计算结果就是负数。

我们用基金经理的业绩,也就是回报率对这些因子进行回归,看他们的收益率到底是跟着大盘转,还是在规模、价值因子上赚取的。我们知道任何数的平方都是正数,那市场因子的平方也是正数,这就意味着这个基金经理不管是在熊市还是牛市,收益率都比其他人要高一些。在牛市,这些基金经理更加激进,在熊市,资金回撤及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择时能力。

那计算结果如何呢?仅有30%的基金经理显示了择时能力。这与市场有效论是相契合的:信息已经完全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想要择时跟撞大运差不多。

这是美国的案例,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

有人研究过中国最厉害的机构投资者:王亚伟的投资决策。分三种情况:在下个季度多投,那就是看多市场,撤资或者是少投,则为看空,不明确则为中性。进行回归计算后,王亚伟预测的准确性为41.6%,低于抛硬币的概率。

二、真的没有择时吗

如果没有择时,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者研究经济形势?机构关注央行、财政部的每个季度的报表数据,研究CPI、PPI,社会融资额等数据?美国投资者盯着美联储的财报?试图从这些数据中分析出经济走势,然后进行沙盘推演,调整资产配置,这难道不是浪费时间、人力吗?

择时很难,但也有高手。桥水基金的达利奥就准确预测了经济形势的拐点,果断进行资产调整,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被誉为“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宋国青教授,曾多次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做出准确预测。在2000年市场一片哀鸿,银行坏账很多、国企效率低下等情况下,做出乐观的经济预测,“只要不投资债券和牛市,什么都可以买”。当时很多人听从了宋国青的建议,选择all in,最终赚得盆满钵满。直至现在,如果有宋国青的报告,很多大户、机构投资者都会不远万里专程到场,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准确的市场预测。

综上,择时很难,但也有迹可循。明天咱来聊聊普通投资者如何择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钱商——择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