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学习的诗是《东门之池》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先秦:佚名

东门之池,可以沤(òu)麻。彼美淑姬,可与晤(wù)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zhù)。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jiān)。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读这首诗,我们可以进入到一个劳动的场面,劳动的地点在:东门,那有一汪池水,那人们在那里干吗呢?沤麻、沤纻、沤菅——就是把一些植物,比如麻、纻、菅等长时间用水浸泡,然后剥离,织麻布、打绳、编草鞋。这种场面,时至今日,还屡见不鲜。

沤麻的水,是有相当强烈的臭味的。长久浸泡的麻,从水中捞出,洗去泡出的浆液,剥离麻皮,是一种相当艰苦的劳动。但是,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小伙子能和自己钟爱的姑娘在一起,又说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艰苦的劳动变成温馨的相聚,歌声充满欢乐之情。所以,这首诗是一首欢快的劳动对歌。

  全诗三章十二句,其实只是一个意思,一章已经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复沓。而复沓,相同或相近意义的字语反复吟唱,正是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这种反复吟唱,既表现劳动青年感情的纯朴强烈,又以复沓的手段加强诗歌的主题。这种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如果说变化,三章只换三个字,一个沤的对象不只是麻,还有苎麻菅草;一个是晤的形式变了,还有言来语去。这说明随着劳动过程的延续,爱情的温度也在渐渐提升。

  诗以浸泡麻起兴,不仅写明情感发生的地点,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软,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还在于两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对话的基础。

  最后给大家补充一下劳动里涉及的一些植物及劳动场面,让大家了解古代的风土人情:

在古代,大麻、纻麻经过揉洗梳理之后,得到比较长而耐磨的纤维,成为古时人们衣料的主要原料,织成麻布,裁制衣服。白色麻布制成的衣服,不加彩饰,叫深衣,是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是劳动者的衣料。因此,每年种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后很长历史时期农村主要劳动内容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风·陈风·东门之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