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


*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去搜书中提到的相关书籍,发现微信读书也有这本书,不过译者不同名字也就不同了《科学迷宫里的顽童与大师:赫伯特 · 西蒙自传》,我差点没忍住吐槽(好吧我这也算吐槽了...

*  再说到译者不同,所以曹南燕、秦裕林译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也是查理推书里面介绍的译者,为了理解与学习跨学科多元思维模式,所以去看的这本书,而书名“我生活的种种模式”在原序中也有说明其缘由。

* 作者原序:“我是个科学家,但涉及许多学科。我在许多迷宫中探索过,然而它们并不是连成一个迷宫。我并不想把我的一生写成单一的统一体。”

* “通才”自传主人公(赫尔伯特 · 亚历山大 · 西蒙,纵横于经济学、政治科学、组织理论、管理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的故事组织成四部曲:通向21岁生日的旅程、青年科学家、登高望远(开始人工智能研究到获经济学诺贝尔奖)、60岁以后的研究。

* 由于作者卓著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这本自传既因生动地描述了他80余年中的各种经历和趣事,又为经济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人工智能、科学哲学等专业工作者提供了作者所做贡献的基本思路和背景知识,也为科学史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 在全书的有关主题中,我个人比较喜欢(好奇成分多一点)的是作者的人生哲学、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关于科学发现过程的基本思想,经济学基本思想,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的开拓和早期史,作者的校园改造活动和思想,以及作者的访华活动。

* 这本自传倒是真的有给我一种回归过去的时空感,作者所处的那个时期的生活环境、社会影响、科学拓展、学术进展、智能兴起,还有80年代的中国,真是可爱,透过访华者的文字去窥视80年代的中国前后的变化。

* 所以,我从中的收获其实是,能不能给我个时光机,让我回炉重造一下数学???

* 好吧,离题了,我很喜欢作者或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并愿意去思考/学习/实践的是:

1. 批判性阅读

2. 角色榜样

3. 语言课程集中发展于阅读技巧

4. 写得简明扼要:通过刻苦地思考、解决问题、仔细分析证明来学习

5. 启发和机遇一样,只发生于有准备的头脑

6. 出众的人品:智慧会闪耀在眼中

7. 认真思考,既不动摇也不顽固

8. 很大的抱负、常识和获得结果的责任心

9. 手段 ——— 目的分析

10. “ 产生式系统 ”

11. “ 为职业责任进行的教育 ”

12. 利用社会科学来设计一种恰当的教育:设置各专业共修的基础课程

13. 严格来讲,感觉的本质也是一种事实,但它的判断涉及到情绪和价值。

14. 在宽广的文化和哲学阵地前沿上,保持提出问题的首创精神是很重要的。

15. 人生的哲学肯定涉及一整套原则。但是原则出于什么目的呢?

16. 我们有许多自我,这些自我在“共同分享时间”。

17. 如何在一个功效函数中设置责任?根据满意理论:直接将责任放在约束条件之中。

18. 如同国家一样,学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坏事”:这个世界非常需要超越国界的和跨学科的旅行者将知识从一个飞地带到另一个飞地。

19. 大声思维式口述报告

20. 雅克 · 哈达玛特《数学领域中的发明心理学》:强烈地赞同形象思考,反对文字思考。

21. 数学书中通常描述的动态系统方式。

22. 改变一个问题的表征有时可能大大地促进问题的解决。

* 从摘抄的13页多的笔记中,提炼出来的自用目录,手动笔记的好处在于便于翻找与记忆(虽然耗时多),不过电子档的估计录完就不了了之了(反正我是这样的),有很多的学术性知识吧,因为不懂会导致有点焦躁,但还是很吸引你继续看下去,哦,顺便吐槽一下,由于他们的名字都过长我最多选看两三个字(我尽力了,不然绕的犯困…

* 真的超感谢译者(向国内读者系统地译介西方学者撰写的科学家传记,对于科学史的普及、学术积累,其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还有西蒙先生这本自传的集成出版,你们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我的无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