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在我们的人生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幸福的呢?

如果你现在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你会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在哪里呢?

当这个问题问到千禧一代时,80%的年轻人说要有钱,50%说要出名。可财富和名望真的能带给我们健康和幸福吗?

哈佛的一个研究团队用75年的时间跟踪了724个人的一生。这些研究对象里有50%是哈佛的学生,另外50%是来自波士顿最贫困家庭的孩子。

研究团队年复一年的了解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状况,这些人中有人成为了工人、律师、医生,还有一位成为了美国总统。也有人成了酒鬼、精神分裂患者。有人从社会底层平步青云,也有人恰恰相反跌落云端。在这一过程中,没人知道他们的命运将要走向何方。

回顾这724个人的一生,研究团队发现让人们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秘密并不是财富、名望或努力工作,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既然人际关系这么重要,我们为什么总是做不好呢?因为人类总喜欢找捷径,希望能一劳永逸。而人际关系麻烦又复杂,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还要持续一辈子,无穷无尽。既然这么棘手,不如让我们从影响人际关系最核心的“沟通”入手,开启我们走向健康幸福人生的阳光大道。

“沟通”总被归结于天生、性格,它看上去无形又难以捉摸的。但其实“沟通”是科学也是艺术,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学习的技能。《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就是这样一本殿堂级的教科书,洋洋洒洒60万字的经典著作,融合了海量的电影、美剧、真人秀、漫画,读起来轻松有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就是沟通最好的典范。


作者美国沟通学专家罗纳德·B·阿德勒与拉塞尔·F·普罗科特1990年相识,因为共同的研究方向和爱好成为挚友,通过在沟通领域数十年的研究和经验合作编著了《沟通的艺术》,中文译本再版15次,数十万本的销量也印证了他们努力的价值。

《沟通的艺术》一书将“沟通”定义为:交换信息的过程,即为“交流”。良好的沟通让我们健康幸福;不管你有多少朋友,不管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沟通的质量;在沟通过程中倾听往往比诉说更重要。


《沟通的艺术》思维导图



一、善于沟通的人更健康幸福

沟通——他人的陪伴——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沟通”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沟通像一颗灵丹妙药,善于沟通的人会比孤立者更健康长寿,智力、记忆力更强;沟通像一面镜子,通过人与人的交流获取认同感、通过社会交往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良好的沟通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乐于与家庭成员、朋友互动交流的人,比孤独、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健康、长寿。被孤立的人往往不快乐,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更快,也没那么长寿。哈佛团队的研究发现,50岁对婚姻情况最满意的那群人,也是80岁最健康的人。

良好的沟通可以保护我们的大脑。如果你在80岁的时候还感觉婚姻幸福,觉得自己的伴侣在关键时候靠得住,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不容易衰退。而反过来,那些觉得无法信任自己伴侣的人,记忆力会更早出现衰退。

良好的沟通还能减缓衰老带来的痛苦。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即使遇到了疾病,也依然能感到幸福。而那些婚姻不快乐人,身体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因为坏情绪会把身体的痛苦放大。

幸福的婚姻并不是从来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岁还天天斗嘴,但只要他们坚信,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那这些争吵顶多是生活的调味剂。

二、沟通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不管你有多少朋友,不管你身边有没有伴侣,真正有影响的是这些关系中沟通的质量。成天吵架没有爱的婚姻,对健康的影响比离婚还大。那如何提高沟通的质量呢?真实、客观、全面的沟通更有利于交流,积极、自省、有认同感的沟通影响更加深远。

真实的沟通更有效。当有人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的时候,你的回答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说“还行”“不错”“不太好”“很糟糕”,其实这些都是情绪的伪装,让对方失去了了解你的机会。不妨告诉对方真实的感受,告诉他你正在发生什么,想要去做什么,这才是更有益的沟通。

客观的沟通更有效。夫妻吵架,男人最常说的一句话“跟你们女人就是没道理可讲,女人就是无理取闹!”这是刻板印象,解决这个沟通问题,我们需要把对方当做一个独立个体看待,不去把他归纳到任何分类。就事论事,承认彼此看法不同,站在对方的角度改变固有成见,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当你意识到了解一个人是不能仅仅通过眼睛去看的,那就是你真正变得成熟的时候。

全面的沟通更有效。比如你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你们的合影,照片中你们仰头大笑非常开心,可照片里的你又实在不怎么好看,这时候你的情绪就会有点复杂。这时我们要把情绪完整的表达出来,不是单单指责“为什么要发这么丑的照片”,而是要把“看到这张照片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一起表达出来。

积极的沟通更有效。《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班里随机选出20%的学生说他们是天才,上课的时候给他们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提出表扬,结果在期末测试中这20%的孩子普遍表现的更加出色。人的生物性来自基因,而社会性则来自身边父母、师长、挚友等重要人的评价。

自省的沟通更有效。一个对自己工作很厌烦的店员,他可以抱怨顾客的粗鲁,也可以换一个角度,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彬彬有礼,自己有重新选择工作的权利,既然留下来就要付出同等的辛苦。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没有人有义务照顾我们的感受,把“你让我很生气”改为“我感到很生气”,把“你深深伤害了我”改为“我心里很难过”。自觉地把情绪归结到自己身上,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别人。

有认同感的沟通更有效。当你对一个小女孩不是敷衍的说一句漂亮可爱,而是去问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想法,这就是对女性头脑价值的认同。在社会对女性的评价集中于外貌而不是头脑时,我们的评价和沟通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认识。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记得放下手机,留给亲密的人“面对面”的时间。就像“最强大脑”里的“水哥”王昱珩,每周日关掉手机陪女儿读书运动,毕竟真实的沟通是网络永远无法代替的。

成功的人际关系遵循的还是古老的方式,它们的意义不会因为比特、字节和美元而减少。

三、沟通既要表达自己也要关注对方

我们一直听,却不一定在倾听。

据调查一名大学生每天有55%的时候用于倾听,说话的时间只占了16%,一名公司职员则有60%的时间花在倾听别人说话上。在全国人力资源调研中“有效倾听”被列为管理者应具备能力的首位,在婚姻中无法倾听伴侣的观点是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我们学习如何书写,如何说话,却鲜少去学习如何听别人说。

倾听不只是听。只要周围有声音我们就一直在听,噪声说话声一刻不停。倾听是将所“听”内容赋予意义的过程。听到是生理上的听,专注是心理上的听。想象一下你说话时,希望得到的回应是和你一直保持眼神交流还是一直不停的打哈欠?答案可想而知,这点还应用在儿童教育上,从倾听者表情上分辨“肯定”或“否定”是孩子自我评估的重要方式。

听和说的不同步造成“无效倾听”。我们每分钟能听600字,却只能说100-150字,所以说的人全心贯注,而听的人却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时间可以去想别的事情,很容易走神,因此现在很多视频课程有了语速加倍的功能,帮助学员集中注意力。

美国有一种训练方式叫“发言棒”,一群人围坐一起,只有拿到发言棒的人可以发言,其他人有任何意见都不能插嘴,只能专注倾听。这里就包含了训练的四个方面:少说话,集中注意力,不过早评判,找重点。

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

当我们想要专注攻克一门课程时,会选择去图书馆而不是在宿舍或家里,这是因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有太多干扰我们的因素,倾听也是如此。当你想专注倾听而不能时,关掉手机、电视、电脑,忘却自己的问题沉浸在话题中吧。

倾听过后我们需要“回应”。可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冷安慰”,当你难过时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不用难过”“他不值得你这样”“半年以后你就忘了”“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要早点走出”……事实证明这些话并不会给人带来多少安慰,有时还会有反效果,不如只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一定很难过”。

这时“借力使力”就是一种更好的回应方法,也就是帮腔。当我们发现对方是来倾诉而不是寻求解决方法时,顺水推舟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应该用简短的肯定词或者和对方观点一致的短句来敦促倾诉者更多地说出来。很多时候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就自己解决了问题,而不需要倾听者出谋划策。

那如果对方确实需要你的意见呢?那就用到了“分析”,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有时候自己想不通的事经别人一分析就豁然开朗了。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告”是比分析更激烈的一种措辞,它一般会出现在很重要很亲密的人际关系里。而“评判”就更常见了,我们总是克制不住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人“建设性批评”。

真正的“沟通高手”既要表达自己也要关注对方,在达到自己目的的同时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从多角度理解对方说话的含义,认真倾听勇于承诺。尤其是在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对象时,更要以积极、容忍、开放的心态进行沟通。《沟通的艺术》中写到:“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



哈佛大学75年的研究表明,日子过得最好的,是那些善于与人沟通的人。那么你呢?也许你现在25岁、40岁、60岁,怎样才算善于与人沟通呢?《沟通的艺术》中教给了我们很多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别再对着屏幕聊天了,去跟人聊天。给多年未曾联系的亲戚打个电话。一起尝试新事物,让关系恢复活力。

马克·吐温说过这样一段话:时间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美好人生,从学会沟通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