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下去。”
学习的重要性向来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带给我们知识,使我们心明眼亮,能让我们愈臻完善。
所以,我们才会给自己制定一堆学习计划。可是,你都去执行了吗?
是不是等到坐在书桌旁翻开书本时,心里想着“我再玩一小会儿手机吧”,于是放下书本拿起手机一直到睡觉前?还是好不容易学习了几天,却因为没能马上看到效果而选择了放弃?
最后的结果是:你选择了放弃,别人选择了坚持,然后俩人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差别,原因在于你没有掌握学习力。
要知道,学习从来不是一味地努力,也不是简单地你想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在《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周岭详细地阐述了具备学习力所需的七条底层逻辑,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如何有效学习,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01 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写道:找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一上来就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目标太大或者太难,超过了本身的能力,你就会产生畏难心理,进而选择逃避,以至于完不成目标。
反之,如果目标定得很容易,简单到就像每天吃三顿饭一样,那么你就不能从中得到成长。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的“别在舒适区待得太久,它会毁了你。”
好的成长,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因此,不论你想要学习什么或是想要达成什么目标,首先要梳理你能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东西,然后以此为基准,慢慢地向外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总之,想要获得持续学习的动力,就要找到一个自己能坚持下去的方式,然后不懈地努力。
02 进行深度学习
《韬奋文集》中写道:“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诚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个地方才能产生效果。反之,若是把时间和精力分散在各个领域,那么就不可能会在某个领域有突出的成绩。
关于这一点,用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看书,看完书后从不回顾、思考,只做输入而不做输出,那么这样的学习效率是很低的。可能几天之后,你就不知道自己都读了什么内容。
此外,盲目地追求阅读的数量和速度,而不考虑质量,只会造成一种“低效”的努力。投入越多,损失越大。唯有进行深度学习,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那么,什么才是深度阅读呢?周岭解释道:深度阅读,就是要能用已知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逼迫自己去学习、去获取更多高质量的知识并进行深度地思考,然后把这些知识以缝扣子的方式,新的嵌入到旧的中,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这才是深度学习之道。
史学家顾炎武的“新旧法”,即每年用三个月复习旧学问,其余时间学新书,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这并不是说浅阅读就是无效的,前提是你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深度了,同时对浅阅读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才能有所收获。
03 无关联,不学习
郑板桥曾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不难看出,读书不只是简单地阅读。如果只是以追求阅读速度或数量为目的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效果十分有限。虽不能说不好,但是有点肤浅。
要知道,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网状结构存在的。当你阅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后,没有对其进行关联,那么你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一盘散沙。可能没过几天,你已完全忘记了。
《认知觉醒》中提到:“无关联,不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要把知识进行相互关联,这样一盘散沙才能聚沙成塔,形成稳定的结构。
要想获取关联的能力,首先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或强烈的需求,如此你才能像牛顿一样看到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像阿基米德一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否则,即使是置身于知识海洋中,你也绝不会看到有益的关联。
其次,需要有足够多的输入。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脑袋里空空如也,怎能产生关联呢?只有当你获取的知识越多,成功关联的概率就越大。
再次,要保持好奇心,多问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产生关联?……
04 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万维钢曾说:“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可以说,这句话打破了我们对于知识的固有认知。
我们可以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没有成为你的认知。只有当你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帮助你解决了实际问题或者帮你做出了选择、判断,那么才能说明你有了自己的认知体系,而不是不禁思考就照搬他人或书本上的知识体系。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只要一看到桌上的食材,就知道它们可以做成什么菜,如何搭配如何放调料,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这都是因为他们脑子里已经有一套完成的知识体系。也正是这套体系,能帮助他们做出更多好吃的菜。
因此,我们也需要搭建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然而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要求十全十美,稍有不如意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其实,建立体系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向外探索自己知识边界的过程。无关乎好坏,从自己出发最好。
05 不要迷恋打卡
很多人容易陷入“打卡”的怪圈,加入各种打卡社群或组织,每天想着“不要忘记打卡”,以致于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其结果是敷衍潦草地完成任务,或者假装打卡,完成后就立即停止。
要知道,这是一种任务心态,已经完全违背了最初的目的,是很容易让你身心分裂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书的时候想着还有8页就能结束了,背单词时想着还差12个单词就能结束了……
在这个过程中,你很难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只想着“怎么还没结束啊”,这就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久而久之,你不仅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更不能做深入的思考。
如何改变这种任务心态呢?周岭在书中提出了两个方法:
第一种是用记录代替打卡。以记录学习过程的方式,不仅能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还便于做复盘。
第二种是不要设上限,而是设下限。其目的是不给你增设压力,能让你更快乐的学习。比如,每天背20个单词就是上限,而至少5个就是下限。
06 学会反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每天从早学到晚,收获甚微,你还会有动力持续学习下去吗?
《认知觉醒》中提到: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
如何才能获取反馈呢?有四种方法:一是教授他人;二是学以致用;三是输出倒逼输入;四是用作品说话。
一旦你有了这种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比如阅读完本书后,知道了反馈的重要性,你就会直接写读书笔记,或者录制一段解说视频……虽然刚开始会有些困难,但是以这些方式输出时,你的学习行为就得到了即时反馈。
这个反馈的过程,不仅能加深你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还能通过输出的方式产出有价值的作品。
可见,学会反馈,才能快速成长。
07 劳逸结合很重要
《礼记·杂记下》写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做到劳逸结合,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老舍先生非常喜爱花,也很爱养花。他把养花当作日常生活的一种乐趣。每当他写作累了的时候,就会把花捣鼓一番,这便是他认为的极好的休息。
正如周岭在书中所写的: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驴小驴读书 要把读书当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