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粉红z世代:中国95后数据报告》调查了 500 名各个年级的大学生,问他们“你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发现 95 后 更在意双方 “三观” 是否一致。
“三观” 是近几年婚恋界流行的一个核心高频词。围绕 “三观” 的主要思潮是:
三观不合不能嫁,三观不合要分手。
“三观一致” 似乎已经替代了老一辈的 “门当户对” 观念,成了当今择偶观的政治正确,成为情侣是否合适、是否能长久走下去的重要标准。
一、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三观”到底是什么?
“三观” 就是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及衍生的其他观念的统称。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观点、认知、看法。
电影《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 扮演的心理咨询师,回忆起自己去世两年的妻子。
他最怀念的,不是与妻子一起共渡的美好时光,而是她的各种小特质、小瑕疵,比如在被窝里放屁,响声甚至能把她自己吵醒,而她也知道他身上的所有小缺点。
大声放屁、打嗝,吃饭吧唧嘴、习惯性迟到等等,这些都属于个人特质,但每个人的 “三观” 不一样,看待这些特质就会有不一样的观感,在我眼里可能是 “小可爱” 的特质,在你眼中可能就是 “小瑕疵” ,甚至是无法忍受的缺点,反之亦然。
“三观” 组成了每个人身上一道看不见的个人边界,我们把三观不合的人拒之门外,让三观合适的人来到我们身边,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
但是, “三观” 这个过滤器有时候也会失效。
一方面是因为恋爱初期,我们习惯以美好形象展示自己,不暴露自己真实(脏乱差)的一面。
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变化发展。相伴多年却缺乏交流的恋人,可能突然某天发现,两个人的步调不一致。
更重要是因为,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三观完全一致的两个人,绝大部分情侣的三观有相合的部分,也有观点各异的部分。
知乎有个提问是 “三观不合有什么表现” ,最高赞是:
你喜欢看书、吃牛排,他喜欢玩游戏、撸串。这不叫三观不合。
他说看书有什么用,不就是装文艺嘛;他认为牛排死贵,你真是小资真是作。这才是三观不合。
其实三观一致,并不是要求你们完全一样,而是彼此之间能够求同存异,懂得包容和欣赏。
总结一下意思就是:
你喜欢的,对方不一定喜欢,但却会尊重,这是三观相合。
你喜欢的,对方不仅不喜欢,还会泼冷水,这就是三观不合。
看书、游戏、牛排、撸串、看电影……虽然这些都是日常相处的小事,可三观的矛盾再小也禁不住积少成多,量变导致质变。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梳理了一个情侣分手原因排行榜(多选),排名前三的是:
1. 厕所里用完卫生纸也不添!(45%)
2. 屋里有脏碗脏杯子也不洗!(40%)
3. 沐浴露洗发水用完了也不买!(35%)
压垮一段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举动、甚至只是一个脏盘子。
二、“三观不合” 的关系还能挽救吗?
笔者想起心理咨询师韦玉霞,她说过的一个关于夫妻 “三观不合” 的真事。
她的大学好姐妹 A 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花了很多精力、时间、金钱,陪女儿一起体验各种兴趣班,最终女儿开心地选择了古筝课。
可老公不高兴了。
陪孩子尝试各种兴趣班时,他说:
“事儿真多。”
为了孩子兴趣班做金钱规划时,他说:
“有这个闲钱带孩子出去旅游不好吗?非得学这些没用的。”
A 加班赶不及送女儿学古筝,催促老公去的时候,他爆发了:
“你非得给女儿报班,孩子在学校已经够累了,我不想我的孩子学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我不去送!”
A 哭着说,我跟他三观不合,太痛苦了。
我培养孩子兴趣不为别的,就想让她多触摸这个世界的美好。
可老公认为,学这些没用,折腾孩子,还浪费整个家庭的精力。
两个人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并且争吵升级,各种不合的观念都翻出来吵了一遍。
最后 A 咬牙切齿的说:
“都怪我大学时就选了他,那时候老娘的心理学还没修炼好,要不怎么会选择一个三观不合的人结婚……”
然而没过几天,闺蜜 A 一家三口的幸福又恢复到 “闪瞎路人眼” 的程度。咨询师韦玉霞很好奇,她到底对老公施了什么魔法。
A 认真地说:
和你诉苦之后我就意识到,在争吵里,都是我一直在要求他,责备他,认为他的信念是不合理的。
我只肯关注自己的委屈,并且要他为我的委屈去负责。却忘了去看看,他内心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受,他为什么会这么反对这件事。
我意识到自己在用心理学的东西攻击他,而不是理解他。于是我打破冷战,心平气和地去了解他的感受,才知道他曾经被父母逼迫着上各种课外兴趣班,而年幼的他深恶痛绝却无力反抗。
有了孩子之后,他执着地相信兴趣班会毁了孩子的童年,他一定要“守护”孩子的童年玩耍时光。
这时的我,在他眼里像极了曾经逼迫他去上兴趣班的父母,他又一次体验到了当年的无力。
听他说完之后,我就理解了他跟我争吵得那么凶,不是因为不爱我,不关心我,而是他内心的伤疤被撕开了。他把当年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和想法,真实地对我宣泄出来。
之后,我只是抱了抱他,说孩子的事情我们先放一放再做决定。
结果,第二天他主动说,他要去送孩子上兴趣班,他想感受一下,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回来后他和我道歉,说自己一定不要让孩子上兴趣班,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限制,并不是尊重孩子……
一场 “三观不合” 的战争,就这样在 A 的调解以及双方努力下化为无形,两个人还因此更亲密,能分享更多内心感受。
所以三观不合,并不是无解,如果对方的不喜欢和泼冷水,你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便又是一种相合。
只看你是要执念于自己的世界,还是愿意柔软下来去对方的心中一观。
三、共享三观才是长期稳定婚恋的关键
社会学博士钱岳在 《一席》 演讲 “我们为什么结婚”里,分享了 “关系心理学” 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
“共享现实” 解释了一个持续了 14 年的美国婚恋研究 —— “为什么有些伴侣能更长久地携手走下去” 。
研究发现,两个人能多花时间坦诚地聊聊,让双方在感情上,和在对未来的发展上,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这种 “共享现实” 的方式是经营一段长期稳定婚恋关系的关键。
所谓共享现实,就是共享三观,双方共享自己对于事物的观点和看法。
三观又分为 “一般三观”,与 “核心三观” 。
灵活的、多变的、相对不重要的观点,组成一般三观。
稳固的、长期的、相对重要的观点,组成核心三观。
想象自己的三观是一颗鸡蛋,蛋白是你的一般三观,蛋黄是核心三观。
当你们开始谈心,仿佛打破蛋壳的两只鸡蛋,去掉隔阂而相遇,蛋白代表的一般三观,很容易就互相渗透。
但是蛋黄代表的核心三观,需要有足够的外力刺激,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蛋黄才能最终交融在一起。
这种交融,不是说三观要和对方 100% 同步、变得和对方相同,而是彼此能接纳、理解、尊重对方,在此基础上,共同寻找三观想通的地方,一起制定双方可以接受的行为。
四、三观要怎么共享,怎么聊?
聊三观,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姿势,和平时聊天其实是一样的。只要双方养成了 “非暴力沟通” 的聊天方式。
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ation),又称为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由 马歇尔·卢森堡 博士提出。使用它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
非暴力沟通很简单,只有四部分:
观察:我看到了什么……(陈述事实,不要泛化)
感受:我的感受如何……
需要: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感受……
请求:为了改善,我希望你可以……
我相信和其他所有的恋人一样,a夫妇在未来的生活依旧会产生许多矛盾和争吵,但不断地使用非暴力沟通,能让他们最大程度共享三观,让婚姻的幸福感持续下去。
李安导演的《喜宴》中的一个桥段印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
郎雄扮演的父亲,在婚礼上嘱咐男女主角。
“你们两个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
今天在海外结合,
这完全是缘分
希望你们珍惜这份缘分
以后生活在一起
万一在思想上、生活的习惯上
格格不入的时候
一定要相互的体谅 多多的沟通
处处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别人着想
这样婚姻才能够幸福”
他说的这段话,超越了老一辈“门当户对”的时代局限,更接近如今的“三观一致”。
总结起来就三个字:同理心(empa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