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目标分类法反思两次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法。它是一种相对来讲,能够把我们的知识按照学生需求以及讲解顺序进行合理化排列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其实也经历很多的教学目标分类。


刘仁增老师讲座

    他将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分为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和加工。而后边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层级和关键词

      上学期设计了《西门豹治邺》。主要设计是要帮助学生在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搭建“分清主次,长话短说”的简要复述二级支架,最后,做到大部分学生能在了解故事情节基础上,借助支架,尝试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设计环节的分类

      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设计是有问题的,也隐约感觉到中间的部分应该是过于粗暴,是我觉得学生应该会了,实际上没有。目标分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高阶要以低阶为基础。简要复述看似简单,但是这本来就是一个综合能力。这需要以二年级的讲故事,三年级的详细复述为学段基础,以该学期单元4、单元7把握主要内容为学期要素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哪些内容需要讲得简单一些,简单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需要讲得详细一些,详细到什么程度?不仅要求保留基本情节,还要突出精彩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内容进行取舍、调整,甚至是重新组织。

      当时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中,应该是中间的理解、应用没有做到位,给学生所搭建的学习支架太少。看似课堂上学生一直在尝试说,这说是茫然的,缺少效果的。所以到了最后的综合—全文简要复述,瞬间拔高要求。这对于本来语文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来说不是难事,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而言,就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最后导致无法很好完成任务。

    这学期,陈蕾老师和黄凡老师来听课时候,设计了一节《绿》。主要目标是通过深读诗歌,结合自己的感受,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这独特的表达。


《绿》教学环节设计的分类

      在原有的设计中,也是出现了一个断层。我发现每逢综合部分,我一定会出现问题。这次课上也是这样,都是因为我没有立足于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总是突然拔高目标,导致学生加工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

      仿写诗歌这个环节,我最初设计是学生仿写一段显示生活中有的“真实绿”,后来发现这样的设计学生只需要描述出生活中已知的就可以,属于简单应用。课上修改为“感受绿”,哪些绿可以是“感受”到的,这实际上已经是在模拟诗人的独特表达和感受了,是很高的综合能力,课堂呈现非常不理想。下午经陈蕾老师的指导,重新修改为:小组合作,仿写一小节:三个真实,一个感受。学生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呈现的作品也很多惊喜。所以教学目标设定应该建立在够一够就可以达到的基础上。上周去春游,在高速上,孩子们叽叽喳喳说看到各种绿,开始背诗。突然觉得这首诗真的有了活力,因为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感受中。

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对不同层次思维培育的活动,一直总想着创设高阶思维参与,开启由理解向运用和创新等层次拾级而上的活动路径,希望实现从表层意义的理解到深层内涵的领悟,但是欲速则不达,这些能力就像搭房子一样,地基不牢,底层不牢,上面的永远摇摇欲坠。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还是需要低阶思维能力作为基础,一步步拾级而上。路漫漫还需继续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教育目标分类法反思两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