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书友们,今天我继续带领大家阅读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第二部分第四章基督教的第1-8节。
一、死亡的教育
“四十个寒暑将会围攻你的额头
在你漂亮的田野上挖出一道道沟壑,当斗转星移、时光流逝:
……你年轻的白昼终将为失去光辉的黑夜所代替……”
——莎士比亚
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在遵照社会的价值生活,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比他人更富有、更出名、更重要,而没有按照自己的价值来生活。死亡的力量能够促使我们改变,能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更富有意义的生活。
据希罗多德的记录,在埃及宴会即将结束时,仆人们会抬着骷髅走进宴会厅,在饭桌之间穿行。这种习俗是用死亡来警示宴会中的人们,却不知是为了让宾客意识到人生苦短,而务必尽兴;还是通过展示死亡的存在,让他们从纵情狂欢中警醒过来。
疾病和死亡剥离了社会赋予我们的价值和荣誉,让我们看清,他人尊重的是我们本身,还是我们的身份地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那些不被身份变化所影响,持续关爱我们的人。
二、追求内心的渴望
我们总是在追求目前最要紧的事,反而把真正喜欢的事一再后延,
对死亡的预见能促使我们改变,给我们勇气,让我们漠视他人的评价和社会的价值标准,去追求内心最渴望的生活。
对于生命中什么事才是有意义的,基督教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但它们都强调仁爱、真诚和乐善好施;都反对过度追求权力、财富、武力和随之而来的荣誉。
死亡会抹去我们所从事的一切,《传道书》中记载,“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16世纪的基督教地区,兴起了一种称为“虚空艺术”的绘画题材,在代表欢乐和荣耀的鲜花、美酒、桂冠、钱币等物品之中,放入代表死亡和人生短暂的头骨和沙漏。目的在于赋予人们勇气,去以批判的眼光检查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以更严肃的心态去关注友善、真诚、关爱和谦卑等美德。
三、荣耀之路只能通往坟墓
人难免一死,我们可以通过思考他人的死亡,尤其是那些拥有很高的成就和身份地位的人的死亡,来摆脱身份的焦虑。追求世俗的名利是徒劳的,唯有依靠上帝才能获得救赎。
根据基督教的教义,那些“富可敌国的人、貌美如花的人、声名远播的人和位高权重的人”,因为追求世俗而离上帝最远,应该从死亡那里获得最残酷的教训。
18世纪中叶,英国墓园派诗人,用诗歌表述了基督教义的伦理思想。他们在夜晚的墓园里,思考“死亡废除一切成就与荣耀的能力”。
“徽章的炫耀,权力的浮华,
世间所有的美貌,所有能够获取的财富,
都在等待同一个不可避免的时刻。
荣耀之路只能通往坟墓。”
——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
画家们也通过绘制一些,未来的破败场景,来警示和谴责世人。还有一批以参观遗迹为兴趣的人,他们游历四方,缅怀各种文明的废墟,特洛伊、迈锡尼、巴尔米拉、庞贝等等。司汤达认为参观遗迹是“记忆所能摄取的最强烈的乐趣”。
文明遗迹能够揭示,我们放弃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去追逐那些短暂的富贵荣华,而这些世俗的名利,与永恒的时间相比,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因此,我们得以从成就的焦虑中得到解脱。
我们的大多数焦虑都源自于,高估了自己的关注点和目标的重要性,承受着理想的折磨。基督教的伦理学家们知道,要安抚焦虑的人,不是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而是告诉他“一切事物都会变得非常糟糕”,房屋会废弃,我们都将死去。
四、旅行的疗愈
宏大的自然景观代表了无限空间,废墟则代表了无限的时间,它们都能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身处其中,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从而心情趋于宁静。对上帝的尊崇,也是对无限和永恒力量的敬畏。
旅行是治疗身份焦虑的良方,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艺术作品中的旅行,我们在感受世界的宏伟辽阔中,获得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