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客家葬礼

葬礼是一种对死者的处理方式,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


我的葬礼启蒙早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了。


那是记忆甚少的奶奶,对她面容的回忆,是靠着爷爷和奶奶的一张黑白合照来支撑的。与奶奶的互动故事,印象深刻的有两件。一件是,二年级时的我,在用菜刀切椭圆形的大芋头时,芋头圆滚圆滚的,一滑,不慎把左手的食指切了,幸好有指甲卡住,切到指甲部分就没再往下切了,不然估计我就不能拥有现在完整而又灵活的手指了。或许又是那菜刀不甚锋利,救了我的手指一命。吓傻的自己,仅会拿着抹布包住伤口,放大嗓门地哭,家里没人在家,奶奶在隔壁楼住,听到我的哭声,步履蹒跚地走向我这边,才发现我受伤了。

还有一件事是,奶奶不知患了什么病瘫在床上不能活动自如了,我每天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就跑到奶奶的厨房,将那泡在水里的碗筷洗干净,油油腻腻的,还会有些类似事物发霉的味道,幸而我还不会嫌弃而离去。后去房间里看看奶奶,给她倒到水,还拿医院专用的白色尿盆子给奶奶把过尿。因而还在我们村子里和学校里获得一致的好评。

三年级时,一次回到家,奶奶已经躺在棺材里,我并没有看到她最后一面,或许是可以看的,只是大人怕吓到孩子吧,没有让我看。家里来了好多亲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白色的麻衣,头上好像也戴着白帽,腰上绑着绳,鞋子也是穿新的,门外一大袋一大袋的准备给参加葬礼的人穿,这个我就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了。爸妈领着我们跪在棺材前面,有一张奶奶的遗像,我们小孩都有意避开,不敢看,天已经黑了,所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得回到原位继续跪着,烧些纸钱给死去的人带到阴间去用大人们时不时地会哭,边哭边示意我们小孩子也要一起哭,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然而我却并没有哭出眼泪来,偷偷瞄一眼哥哥姐姐,他们的哭也是“皮哭肉不哭的”。实在撑不住了,爸妈让去睡觉,却莫名地害怕,不敢一个人睡。

棺木在家里放一晚上,这就叫做“停尸”。

家里还请了穿着和尚服的人来做“法事”,有吹唢呐,打锣鼓的,“做事”的人嘴里念着超生类的语言吧,帮助死去的人的灵魂顺利去往阴间。这样渐渐断断整了一个晚上。

天亮出殡时,只见姑姑拿起一个碗用力地在奶奶的棺木旁砸碎,嘴里还边大哭,边说着什么“走好”之类的话语。奶奶生前,对她有时很凶的爷爷,这时候痛哭起来,前倾后仰的,几个大男人拉住他,才止住了。这就是葬礼上必有的一幕,叫举哀,也是表示哀悼。当时的我还有点不解呢。

坐在去火葬场的灵车上,车上总有个人拿着白色呈长方形条状的纸钱,往车窗外撒。到后来只要在路上看到有同样的纸钱,心中就不自觉毛一下,生怕踩到它,绕得远远的。



六年级时,妈妈接到一个电话后突然在电话里哭喊着:“怎么会这样?怎么好人没好报?”当时电视里播放着《拉萨》这首歌,在妈妈悲怆的语言熏染下,这首歌成了我生命中一首悲歌,可怕的歌。因为,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是我大伯车祸离开人世了。

估计是我长大了,懂事一些了,对死亡的认识更深刻,何况是非正常死亡。

这一次的葬礼没有像奶奶死后那样在家停灵。我看到大伯的尸体在殡仪馆的冷藏室里拖出,像是拖出家里的杂物柜一样随便而自然。人的全身的像冰块一样的透白。下面的环节是穿寿衣,不知是工作人员穿,还是家人穿的,都无法看见。中国的习俗是,人死了后要把身体洗干净,穿上干净的衣服。听说在闽南地区,寿衣要给亲人先试穿。广东这边的客家习俗则没有这样的,不然会让穿的人觉得很不自在吧。寿衣的款式和平常穿的衣服有点不一样,正式一点吧,偏向古装的更多,做工也比较精美,这也是中国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上常看到的葬礼上都是摆满了花圈的,至少是有花圈的,有白色的,有黄色的,菊花比较多吧。而在我们这就没有,不知道是不是习俗不同的原因。我觉得那花圈也比较浪费吧,也不能烧给离去的人。

我们有的是,在火葬前,家属可以看死者最后一眼。这回,我长大了,被准许去看了,我有点害怕,有点好奇,用手半遮着眼睛,看到了大伯的耳朵还有血迹,让我想起“七孔流血”,我不敢问,只自个儿想。我还看到了人体的收缩,曾高大威猛的大伯,变成了小矮人,静静地躺在那里,“愿天堂没有车祸”我在心里默念。



长大后也参加了爷爷的葬礼。

记忆中的客家葬礼习俗,并不觉得是陋习,反而觉得是对古文化的一种传承,灵魂超度的文化传承,更是孝的一种教育。是对长辈的尊重,对晚辈和小辈的孝的教育,使后辈知道披孝带麻,经历生离死别后,更感悟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程,反思自我的人生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中的客家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