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刻意练习第2篇

跟孩子辩论了一个有趣话题,“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如果先有鸡,那么第一只鸡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如果先有鸡蛋,那么下这只蛋的又是什么?

同样的还有沙堆悖论:一粒沙子不叫沙堆,两粒、三粒、五粒、十粒……都不是,但十万粒就是沙堆了。

问题是:到底是第多少粒开始,就叫沙堆了呢?

这种问题的答案都很难直接回答。

佛教《杂阿含经》里边有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佛陀在鹿野院向大家讲的。

故事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个鼓叫阿能诃鼓,声音很好听,敲起鼓来四十里外都能听到。时间久了,阿能诃鼓渐渐有了破损,人们重新剪切牛皮,把破损的地方修补起来。修来修去,鼓已经更换了原有的全部材料,那么这鼓还叫阿能诃鼓吗?

对于这个问题,佛教给出的答案是:“阿能诃鼓”并不存在,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它的名字,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起见而硬加上的。组成阿能诃鼓的是牛皮和木料,而组成牛皮和木料的又是各种微粒,它们因缘聚合,也可以因缘消散。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中——不然它就不会有生有灭、有破损。就比如你说你看见一座山,细想想,你看见的山究竟是什么?它是由石头、泥土、树木组成的,石头、泥土会随着风雨而增减移动,树木也会生生灭灭,上一刻的山跟这一刻的山已不一样,下一刻跟这一刻也不一样。所以,佛教说,山并不是一个恒常的存在。事物的本质就是“缘起性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我们不去深究深奥的佛学概念。不过,它解决问题的思路倒是值得学习。

回到“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问题。

首先要清楚,“鸡”和“鸡蛋”都只是一个命名,这个名字真正所指是什么?

从进化论角度看,鸡是逐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最开始,可能只是天上飞的某种鸟。在某个时刻,这种鸟的后代翅膀变异了,开始长得像现在的鸡;又某个时刻,爪子也变异得像了……依此类推,直到成了今天的鸡样。但究竟从那个环节开始,它就不叫鸟,而叫鸡了呢?

用鸡蛋来演绎一遍也如此。

这种天上飞的鸟,因为生了某个蛋,孵化出来翅膀变异的品种,然后若干年,另一个蛋又孵化出变异了爪子……。但是,究竟那一刻的哪一个蛋,就开始叫鸡蛋,而不叫鸟蛋了呢?

本质上,这也是沙堆悖论。

如此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名字定义。

我们给世间外物命名,固然方便了交流,但它也蒙蔽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所指”和“能指”之间不能划等号。

究竟是世界上有鸡这样一种动物,还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动物,我们把它叫作鸡?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刻意练习第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