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读书笔记

图片发自App


读《新课标解读》第五章 学习任务群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研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有关跨媒介的普及性著作进行研习。教师要在学生感兴趣的媒介应用领域,创设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有关媒介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方面的影响,并归纳分析,形成学习成果。


图片发自App


读《孙绍振散文解读》《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的现场感和互动共创 教师设置问题要成为真问题,起码是对学生初始感知有所触动,有所冲击,本以为一望而知,实际上可能一无所知。提出问题就是要突破有机的表层,进入深层。问题在哪里?其实就在文本内在的矛盾中。问题要真实深邃,就要揭示出潜在的矛盾,情感的脉络隐藏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 朗读和演讲有根本的区别。第一演讲者和听众处于同一现场,有交流的现场感,直接性。第二,演讲者听众的双向互动。演讲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演讲者,而且取决于听众,氛围是双向共同创造的。现场感的形象化强化现场氛围。 念讲稿肯定失败,就是因为稿子挡住了眼睛,而眼睛是灵魂的窗子,是现场交流的重要通道,把唯一的窗子关上,一些随大流而来的消极分子肯定就会注意力涣散,控制不住消极听众的注意力,会造成会场的骚动。 现场的即兴演讲,不是单向传达,而是双向互动中生成、共创的,不是演讲者个人的智慧,而是演讲主体和听众主题智慧的遇合和建构。 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给成人读的童话 好的童话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个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谕,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找到的理解和共鸣。 读《非暴力沟通》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第二要素是感受。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促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读

图片发自App


《孟浩然诗歌》

与诸子登岘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读罢此诗,感受到一种真正意义的对人生的拷问,人生在世就算做了很多成就,努了很多力,到最后还是一抔黄土。羊公受人敬仰,但如今只留下一段残杯。人事有代谢,多么富有哲理而又忧伤的语言。看到这里的时候,诗人是不是已经真正意义的看透了俗世。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依这样来看,人生似乎毫无意义。但我们现在很多人多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个求索意义的过程,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我又似乎觉得每一个人临近死亡的时候应该是念生的。 我也不敢想象,几十年后自己的生命临终点是否会恐惧,但至少现在会。我也没有经历过不问红尘,一切看空的状态,但我觉得不会有如果真能那样或许是不惧死亡的。害怕的是死亡后,人生的真正价值就立即消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1月14日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