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7重新理解信任

阅读《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120页内容——信任

博尔诺夫说:“如果仅仅出于教育上的原因而试图采取一种假信任,即尽管实际上心中有保留的看法,但嘴上说信任,这是无济于事的。假信任就是不信任,它不可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只有采取完全真诚的态度才会产生效果。”

信任也是一种自我控制。【文章中的案例,自己并没有看出来和自我控制的联系。】

当内心对学生有绝对信任时,首要发生变化的是老师自己。绝对的信任带来持久、强大的行动力,老师始终在内心不放弃学生,就会想法设法调整方法,寻找时机来进行教学,及时学生的确无法达到老师的期望,但老师依然坚信孩子的生命充满潜力,未来有各种可能性。

信任是一种期望。

信任本身是一种冒险,信任并不等于成功、抵达,而且往往还会失败,尤其是在大失所望之后又重新建立起来信任时,更可能会失败。但不能因为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就放弃信任,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冒险,这和老师是否谨慎无关,因为被教育对象是自由的,是不能绝对把握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因为老师的预期,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还是一种预期呢?往往实现的叫信任,没有实现的,与老师的信任程度有关,也与受教育者的自由表达有关。

教育者本身要把这种失败纳入自己的考虑范围。

【愿赌服输,是带有运气的成分,虽然我们都清楚,取得好成绩时候与学生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紧密相关,如果对教育效果不满意是需要首先从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往往与教育者的方法或者方向有关。】

那么信任呢?冒险的风险程度,不肯定的事情因为有坚定的信念,所以去做,是不是一种运气的成分在。

今天阅读于洁老师的文章中提到,临近考试,各科老师都希望多用一些时间给同学们复习知识点,班级中一部分同学会认为这些内容是自己已经会的,老师为什么需要重复呢?班主任给同学们的解释是,班里不需要复习的同学仅仅有三分之一,还有一多半儿的同学没有巩固掌握内容,考虑到多数同学的掌握程度,所以需要复习和强化。

我虽然是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一再认为功夫下在平时,不做临时抱佛脚的事情。实际上平时的学习进程中,总有一些有个性的同学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沉浸。问题收尾总结的时候,才见有回应。有一些同学按照自己的节奏在安排和部署,在自己啃不动的地方需要课下问老师,多数时候是课堂上讨论过的内容,而自己当时没有参与过而已。

当然,教师责无旁贷,需要解惑,基于信任,完全是信任学生所作的选择是适合自己的方式,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学生。

况且咋共读群中,自己也会有“学困生”的感受,因为大家讨论的问题,自己恰好不感兴趣,或者是没有参透,所以不好意思直接跟着大家的节奏,有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安排内容。恰好自己经历了这些阅读的过程,所以对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才更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

因为完全相信会发生,所以有了真正的信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07重新理解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