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NO.1认知觉醒|20.如何三思而后行?

欢迎做客“方木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认知觉醒”行动力。

古人说过要三思而后行,而现在又说实践出真知,那到底哪个对呢?

其实两个都对,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两者是递进关系。三思后行动,然后得出真知。

我理解的三思而后行,是让你行动前要思考,而不是思考完毕再行动。一般我们思考后会得出三个结论,一是觉得这个事能干。二是这个事不能干。三是不知道这个事能不能干。而对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我们往往采取不行动。

作者开始也是如此,凡事必须看到结果才行动;只有寻找到最优方法才行动。后来发现这两个精明的做法反而成了自己成长路上的阻碍。

有一次,作者在一位导师的指引下,用只字不差“傻瓜式”阅读的方法,把一本精讲书逐字敲了出来,发现在不思考效率和方法的前提下,做着做着,你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而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往往永远看不到结果。

站的远看不清目标
近一点就能看清目标

这个我是深有感触的,我们现在行动力的缺乏,往往就是因为想的太多,但是认知体系是立体的,分层的,有太多的事站在个人层面是想不通的,但这只是基于你的认知水平。只有20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拥有1000万富豪是如何生活的。2011年,你想不通淘宝应该怎么赚钱,少数人尝试并创造了第一桶金。2015年,你想不通微商应该怎么赚钱,第二波人尝试赚的盆满钵满,2017年,你想不通自媒体怎么赚钱,第三波人尝试,赚的钱颠覆了普通人的认知。

所以我们要明白事业是干出来的,阿里巴巴刚开始做的时候也不会想到电商会如此成功,腾讯开始做的时候,也不会想到能垄断中国整个网络社交。在想不明白,风险又不高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先干着,干着干着,也许你会发现另一个天地。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行动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第一,突破阀值。我们在现实生活会发现,一些人根据这个理论,也去行动了,但行动后依然看不清结果,感觉不到成长。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建议你先审视一下自己的行动量。就比如我来说,我读书这事坚持了一个月了,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也没有变。变得是掌握了更多的学习方法,但自身思想和行为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其实这个疑惑我们再说耐心的时候已经讲过了,就是要认识到成长和学习的长期性和复利性,作者说他要养成一个习惯,通常不会以21天为标准,而是要求自己做半年。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保有耐心,只有坚持持续行动,并且始终在拉伸区学习,早晚你会迈入更高层次的认知。

行动量需要突破阈值

第二,保持思考,边做边改。我刚开始的时候候解释了“三思而后行”的意义。但大家可能对思考后“不知道这事能不能干”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作者在这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解释,我觉得很有指导性。大家可以将这个作为是否要行动的指南。“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辩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先相信他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可能有人还会说,我读书发现很多方法都有理有据,我又无法辩驳,想把有道理的方法都去尝试一下,但会发现时间越来越不够用,这个尝试一下,那个尝试一下,反而抓不到重点,最后发现各种方法都只知道个皮毛,尝试几天就放弃了。

其实包括我在内也遇到了这种情况,我的意见是除了我们之前讲过的“要事第一”之外,最重要的还要保持思考,通过行动不断摸索别人的理论是否有效,是否适合自己的时间和实际情况,不适则改,适则用。就像之前作者讲行动力介绍过的,利用睡前十分钟,把明天要干的事列出来。通过我几天的实验,觉得对我行动力的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而我更是把每日反思和明天的计划安排进行了整合,利用睡前三十分钟复盘反思,并安排明天的工作,目前感觉不错。所以行动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边做边改,逐渐调整到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上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书推荐|NO.1认知觉醒|20.如何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