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打我。” “老师,××拿我的东西” ……这是办公室里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告状的频率最高,因为来告状的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受到了攻击,又不能做出有效的反击,找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途径。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就采取告状的方式。有一部分被攻击了,不敢说出来,原因是他们被威胁,怕受到更严重的攻击。所以就选择退缩,忍让。殊不知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但没有保护自己,还让攻击者变本加厉。这些受欺负的儿童容易出现各种适应问题,包括孤独、焦虑、抑郁,不断被侵蚀自尊和日益严重的厌学。另外,如果儿童的攻击行为不被制止,就容易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欺骗、撒谎、犯错后不内疚,无视学校纪律。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应该进行有效地制止。那我们得先对攻击行为有全面的了解。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躲避这种行为。攻击行为是根据行为者的意图,而非结果界定的。也就是只要有意图伤害他人但没有达到目的行为都算攻击行为,如:没有击中目标的踢打行为。而那些意外伤害或者是参与者没有伤害意图且乐在其中的打闹游戏,则不拿入攻击行为之列。如:两个孩子用打耍的方式游戏,或者双方开玩笑。
二、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根据攻击者的不同目的,可以把攻击行为被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攻击者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权利的一种攻击行为。
2.从攻击的形式上。可分为行为攻击,如打人、撕咬、抢东西等。语言攻击,如:吓唬、指责、讽刺、挖苦等。心理攻击,嫉妒、蔑视、排斥等。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攻击性行为的起源:一岁左右的孩子本能地会与别人抢夺玩具。说明攻击性行为在婴儿期已经开始萌发。两岁的幼儿因玩玩具产生的冲突数量会增加。但他们已经能够学会采用协商和共享的方式解决冲突。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成人能够对孩子之间的冲突进行恰当的干预,并且鼓励他们友善的解决冲突,那么孩子更懂得分享。相反,如果父母鼓励孩子用抢夺的方式得到玩具,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性别差异:男孩儿比女孩儿更具有外显的攻击行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父母与男孩儿玩的游戏比与女孩儿玩游戏更粗犷。如:父母通常会与男孩儿玩疯打的游戏,而与女孩玩的却是过家家的游戏。
其二,父母通常鼓励男孩儿玩机枪、坦克大炮以及其他象征性的暴力玩具。这种以攻击为主题的演练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攻击行为的发展。对于女孩,父母会鼓励他们玩洋娃娃、拼图、积木这些能让人安静的玩具。
其三,受刻板印象的影响,男孩儿的攻击行为比女孩儿的攻击行为较少受到父母与同伴的谴责。因此,到学前阶段,在儿童的性别图式中,攻击逐渐成为一种男性特质。到童年中期。男孩儿认为攻击行为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实际的利益。例如:利用拳头能获得食物与玩具。
但是女孩的内隐的敌意行为可能比男孩更普遍。也就是不容易被别人发现的攻击,如:语言攻击、心理攻击。
3.文化与亚文化的影响
(1)文化的影响:一些好战国家会鼓励孩子的攻击行为。新几内亚岛的卡不死人,他们鼓励孩子好战,对他人的需要漠不关心,他们的凶杀率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的,我是被以上。美国也是一个攻击性社会,按照百分比来算起,强奸,谋杀暴力行为的发生率比其他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都高。
(2)亚文化的影响:亚文化是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这里例举的亚文化,是指低经济收入的群体的观念与生活方式。攻击行为存在社会阶层的差异。经济社会较低的家庭比中产阶级家庭更容易养育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低经济收入家庭的父母。喜欢采取体罚与压制的方式管教孩子,他们为孩子的攻击行为提供了榜样。第二,他们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解决矛盾冲突。第三,他们没有时间管教孩子。没有父母的监控,孩子受其参与的消极活动,与交的行为不良的朋友的影响,在青少年阶段,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相当普遍。
4.强制性家庭环境孕育出攻击行为
强制性家庭中,大部分交往围绕某一家庭成员如何试图制止另一成员对自己的挑衅。他们通常采用争吵与打架的方式去征服另一方。父母的这种交往模式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父母经常争吵,打架,孩子会觉得苦恼,痛苦。父母面对冲突时的冷漠,互不理睬,对对方伤心失望,对自己的孩子也会变得情感缺失。也就是他们会减少给孩子的温暖和支持,变得冷淡,漠不关心或者忽视孩子。这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这一部分孩子会采用攻击行为发泄心中的不满。
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矛盾冲突也会容易让孩子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友好地沟通,而采用嘲笑,抱怨,喊叫,这些相互的语言攻击,容易让孩子对事件产生不正确的认知和归因,从而也喜欢嘲笑,讽刺,抱怨。
除非这些问题家庭能得到有效的指导帮助,否则成员之间可能永远无法改变相互攻击和反攻击的破坏性交往模式,那么孩子的攻击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四、两种高攻击性行为及解决方法
在学校中出现的两种高攻击性行为是主动型攻击、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者觉得攻击行为很容易实施,并主要以攻击行为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他个人目标的手段。而对其他儿童的控制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尊,其他儿童一般会在他们都有恶性伤害行为之前表示屈服。对于主动型攻击者而言,表现自己的力量是实现个人目标的一种攻击性策略。
这其中有一部分儿童,他们具有高地位的特质,例如:吸引力,爱运动以及拥有许多让人羡慕的东西。他们比较受欢迎,但是这一部分儿童不一定被喜欢,但他们的确在同伴群体中保持了很高的地位。他们的行为不容易被认作是攻击行为,反而可能会因为攻击被奉为行为榜样。对于这一部分儿童,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效应,引导他们为班级为学校做贡献,如:服务工作,在体育节,充分展示他们的运动天赋,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只要他们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就会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正能量。
反应型攻击者则表现出高水平的敌意,报复性攻击。这些儿童往往对他人持怀疑或警惕的态度,经常把他人看作好战分子,认为自己应该对他们采取强硬的态度。是他们的认知偏见导致了高水平的攻击。我们来看一下反应性攻击者的社会信息加工理论。例如一个八岁的反应性攻击儿童,他是这样加工他的信息的:他正在玩拼图,一个同伴从她身旁走过,同伴的腿撞到了他的桌子,只听“哎呀”一声,把它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的拼图全碰散了,对此,他做出的反应是这样的。首先会对已有的社会线索进行编码和解释(肇事者的反应是什么?他是不是有意这样做的?)解释了这些线索的含义之后,他会设定一个目标以解决当前问题。生成和评价要实现这一目标可能采取的策略。最后选择和实施一种反应。如果这个孩子是在强制性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对这件事情的归因就是那个同伴是故意破坏他的拼图,那么他就会采用攻击的行为进行报复。
反应型攻击者往往会高估别人的敌意,而且会由于自己的敌意报复,对老师和同伴也有很多消极的情绪体验,远离老师。对于这部分孩子,我们要更多地去关注他们,对于他们的敌意归因,我们要正确地引导,例如:利用情境表演法,把之前的事重演一遍,让他扮演不同的角色,去体会不同角色的想法和心理感受,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改变他们的认知图式,这样会减少他们的敌意归因。
五、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方法
1.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创造能将冲突发生的可能性最小化的游戏场所,是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集体活动和主题班会,对弱者或身体残疾者给矛帮助,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懂得应为班集体出力。
限制儿童接触暴力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也可以降低儿童的攻击性。
2.消除攻击的回馈。
这种方式对于年幼的儿童比较适用,包括两种技术。
不匹配反应技术。这种策略是要忽略所有的攻击行为,除非是非常严重的攻击行为,由此取消关注的奖赏,同时对合作和分享之类与攻击不相容的行为进行强化,这种策略能够迅速增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能相应的减少敌意行为。
隔离技术。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成人需要把欺凌者从受强化的情景中转移,例如把儿童送回她的房间,指导他准备做出恰当的行为为止。如果成人在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同时,能强化与攻击不相容的合作助人行为,那么隔离技术会成为控制儿童迪以最有效的方法。
3.社会认知干预
社会认知干预可用来处理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对于那些鲁莽的反应型攻击者,要教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改变他们的敌意归因倾向,这对他们会更有效,那些高攻击性的青少年,特别是反应型攻击水平比较高的青少年,可以从社会认知干预中获益。具体做法如下:一、寻找与伤害相关的非敌意线索。如:以上的拼图案例,让他认识到同伴当时没有注意到他的拼图,不小心碰到了桌子。二、学会控制愤怒情绪。三、找到应对冲突的非工具性解决方式。
4.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情绪激动的现场先用自我暗示控制好自己。当情绪将爆发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话暗示自己:“不能再继续了。”“不要发怒。”“我现在心情很平静。”“我不会发怒的。”这样的自我暗示比别人劝你作用好得多。下面是几种控制情绪的方法。
(1)注意转移。注意转移的方法有好多种,比如可以把目光从对方身上移开,看看远处的景物;想想自己最喜欢的小吃,那味道有多美,默默地在心里哼唱最近流行的歌曲,回忆昨天看过的动画片等。
(2)自寻乐趣。 离开现场,当我们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的话,我们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缓和情绪。比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看动画片,听音乐,唱喜欢的歌曲等。这种自得其乐的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抚慰心灵”的作用。
(3)紧张冲击。 这是一种以紧张对付激动情绪的好方法。在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以后,情绪如果还没有稳定,那可以选择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比如,给自己规定,在半小时之内必须做完多少题目,或者必须背完多少文字等。当我们完成自己给自己订下的目标之后,就会发现,激动的情绪已经远离了自己。
(4)恰当的情绪宣泄。找一个肯听傾诉的好朋友,把他们的心理话尽情地告诉给他听,甚至可以讲得泪流满面;也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对着远处大声叫喊一会儿;还可以对着不会损坏的东西重重地给它几拳头或者几脚。
(5)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心素质。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现在的小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释放自己的压力,宣泄不良的情绪。同时,学生在经历体育运动时的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抗挫折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
5.多与家长沟通
孩子的多数问题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与其父母交流,引导家长,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慢慢改变其错误的认知和教养方式。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是乐意接受的,只是他们的观念也是受父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