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乐园213]重游黄檀硐

图片发自App

            重游黄檀硐

              文/应智乐

乐清黄檀硐,集茂山、飞瀑、奇硐等山水为一体,现添“农耕文化”之“食粮”,非“中国景观古村落”莫属。

拥有“天时、地理、人和”条件的我,参观黄檀硐已不少于十余次,每次参观每次有新发现,新感触。

上周三,时雨时晴的黄檀硐又一次给我展示了独特的风姿,特别是那种“养在深山待人识”的本土农耕文化气息。

“农耕文化”气息座落在离黄檀硐停车场的一个拐角处,它是由一座荒弃的石屋而改建的。记得前年去游赏,我透过这个窄小的木窗,隐约发现这座仅十来个平方米的石屋,空荡荡的仅搁置了一台不能运转的生锈旧机器一一碾米机。

如今大变样了!石屋还是原来的石屋,但它容纳了六七十年代的农耕工具,有条不紊地展示了过去农耕时期的物品,有下田耕地的锄头、篇担、铲刀,也有家庭日常生活用品的水壶、饭勺等,还有铜火箱、织布机等许多说不出名字的耕具。这些约有20多样的耕具,在墙边一台庞大的碾米机边,构成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像。一件件陈旧的农耕,似乎向游客们诉说着老祖宗曾经的沧海艰辛一面。农耕物品,是世代留传给子孙晚辈的历史纪念品。

石屋门口,摆放了一块刻有“农耕文化”字体大石头,两旁则种植了一排小竹子,为石屋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

图片发自App

沿着花岗岩铺成的石径,步行百米即可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姿势不一的两处瀑布流,让我立即投入了山水之恋中,导致忘记了这个新取名的景点名称。

外面的这则瀑布,从十来米的岩壁上涓涓而流,宛如一位清纯的少女,含情脉脉地守候青山,与世无争。

“哗啦啦”的喧嚣声,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里传出来一一这是一则深藏不露的瀑布。春雨过后的瀑布,在高达几十米的悬岩下倾泻而下,气势磅礴,只得容人站在几米之外观看。状如马尾辫的瀑布口,似有千年万马之势,直冲潭下,溅起了点点水花,缀化了绿水中的一幽清潭。

瀑布还是原来的瀑布,只不过比夏天看到的瀑布流更狂野些。瀑布的潭边已不是昔日杂石乱放、容不住人呆的潭边了,它经过人工的改面换容,已旧颜换新貌。景是物非,她像一处容人游赏观光的好地方、好景点。站在观瀑布台前,一首首赞美瀑布的古诗脱口而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奔流下竹林,洒落出重云”“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等。

未进入黄檀硐的千年古村落,一棵高大威武的大树直扑眼帘。当地村民说,那是一棵约有六七百年的老樟树。老樟树的威姿,树身看似沧桑,她却像一位守候着村庄的老人,宛如“饱经风霜不言累。”

古村的屋子,虽然是由粗糙的石墙而堆砌,但它整齐有序,错落有致。村庄四面环山,状如山底之蛙。村民们围瀑布流下的这条溪水而生,而活。进入村庄,大自然赐予的清新空气会使你鼻孔扩张呼吸,鸟语花香会让你身临“隐居世外又一村”的境况。

在老樟树下,一群约有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恬静而憩。村民们过着祖祖辈辈依靠自种自植的农耕生活。他(她)没有贪图享乐,只有默默无闻、兢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田地谋生。据悉,有好几位老人,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这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黄檀硐的景点今非昔比,大有改善。从新建的一条观光岩桥,到一条延伸了好几公里的石阶休闲道。徒步在石阶道上,可以尽兴雅趣地观赏一条蜿蜒盘旋的水库,也可以在大山中随意呼喊:“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疲惫……”

如今的黄檀硐,她不仅仅是提供人们休身养性的避暑山庄,还凝聚了农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两者之间的精华。

人在古村中,身在景中游!有事没事,多去黄檀硐看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多走走她古色古香的古道,乐哉!妙哉!

2019.3.26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乐园213]重游黄檀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