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一百天之海盗集市】超越自卑,做勇敢的自己

大家好,我是肆意号的船长肆意,本周因为肆意号智囊团成立,智囊团都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在一百天里不落下,也同时生产各种好玩的玩法带领大家挑战自我、为团队荣誉披荆斩棘~所以她们出来搞事情啦。这一周他们生产的第一个肆意玩的锦囊就是一起组队集体共读一本书,然后到海盗集市上集体亮相轰炸大魔王。同时,我们的小树树为本次集体亮相提供肆意号同一本书的百家讲坛之思维导图汇集版海报,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羡慕不羡慕?我们一同邀请了群里也有同样想法但是害怕自己一个人分享的小伙伴一起搭伴分享。有没有很像学生时代上个卫生间都要一起走的日子?哈哈哈,不皮了。接下来我要开始我开头引领的部分啦。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最早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行动派的大boss琦琦姐的推荐。但是因为副标题引发我联想到当时我看阿德勒这位“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自卑与超越》这本心理学专著时,摸不着头脑的情绪,然后有了偏见和排斥感,然后一直不想读。一直都是个性比较尖锐的我 ,理所当然地认为,被讨厌嘛,不用他教我也很有勇气去干。后来证明我错了,这是一本和《相约星期六》一样通过与智者对话形式呈现的,但比《相约星期六》更有趣更让人折服的哲学书。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我最感兴趣的一个词语叫自卑感。

这个词其实在之前我读的《自卑与超越》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但是并不感冒,因为当时在书里他只是强调自卑感是一种普遍症状,像感冒一样普遍。

特别不满的是他的解释,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总感觉和自己体验感受中的自卑相差甚远。

但是那本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直到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会拿这个例子去做隐喻。

三个孩子第一次来到动物园,当站在狮子笼前时,第一个孩子躲在妈妈的身后胆怯地说“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用颤抖的声音说:“我一点都不害怕它。”第三个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问他的妈妈:“我能向它吐口水吗?”实际上,这三个孩子都感到害怕,但是每个人的表现都不相同,因为他们是依照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模式所做出的反应。

想到这个你会想到什么?我会想到很多事情的殊途同归。而依然殊途同归的是,无论在《自卑与超越》,还是在《被讨厌的勇气》,都强调了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他提出的学说,与此相印证的是,阿德勒本人就是一个“先天发展不足”、一开始就存在着极强自卑感的人。

他是一个直到4岁才会走路的体弱多病的儿童。他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上学又因为数学不好被老师视为差等生并劝他父亲让他去当鞋匠好了,矮穷丑占两样后还经常被家里长辈拿去和高富帅的哥哥比较,人生又特别坎坷,两次被车撞,五岁得肺炎差点死去。

照理这样的人最应该自卑了。但是他并没有让身体上的缺陷压倒自己,也没有让旁人的看不起打击到他,更不会怨天尤人怪罪造物弄人,他依旧努力好学,克服自卑,不断超越,最终成为一名引导人们完善自我,赋予人们正能量的心理学大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大巨头”。

但是在《被讨厌的勇气》里,阿德勒比较概述简单的自卑感被解释得更为清晰,而且也告诉了我们如何超越自卑,做勇敢的自己。

在书中,哲人举例关于身高矮这个看着显然是劣势的问题,也具有让人感觉轻松,不让人感觉太有威慑力而让人放下警惕心理的好处和价值。

哲人进一步阐述了问题的本质不在于高矮胖瘦这样有所欠缺的层面上,而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这种身高体型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

哲人认为,我们对自己的不满意终究还是在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可以比较的他人存在,也就不会有认为自己太矮的观念了。

作者通过哲人的口吻进行身高这样问题的主观性还原,主要是为了强调,自卑感并不是客观的劣等性,而是主观的自卑感。

作者更明确地研究了“自卑感”这个词在德语中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而价值问题最终是可以追溯到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这样的设想中解释的。价格昂贵的钻石也只不过是比较中较罕见的石块而已,纸币算起来也不过是一张失去共通感这样的社会价值后的纸而已。

同时书里还特意强调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自卑感是因为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时间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

简单理解就是希望进步,或者说是追求理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自卑感另一端联接的“追求优越性”。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我们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受自卑感的困扰。

阿德勒强调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但是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是像都是因为我学历低才无法成功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也有可能是因为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轻松休闲,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言外之意是,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这已经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了。

而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为另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这种优越情结,是因为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者成长之类的健全手段去进行改变。也不能忍受自卑情结,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采用的一种更加简便的办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妄的优越感之中。

生活常见表现就是大力宣扬自己是领导、整天只谈自己曾经辉煌、虚报履历或者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而这样的人终究是活在他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中。

这个概念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个异常优越感模式“夸耀不幸”。

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这种人实际上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去压住别人 ,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让别人小心翼翼对待自己。

这都是我们身边很常见的现象,又同时需要我们警惕自己无意识陷入其中的现象。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这样的状况,不要去横加指责和干涉指出,毕竟那是别人的人生课题,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而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去完成好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把自己从过比较干涉的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过自己有勇气的人生,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少了很多的纠结于烦恼。

尽管追求优越性是普遍欲求,但是人们不可以陷入过剩的自卑感或者优越感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想象大家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平等的水平面上,哪怕有快慢,并不重要,不断向前的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理想自己”的比较,然后去通过努力和成长去弥补自己欠缺的部分。

于是后来在书中,哲人强调,我们拥有能够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的力量。而同时明确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他倡导人们不要在乎被给予了什么,而要在意如何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很多的东西和道理,都在这样你来我往的对话中被诠释得清清楚楚,因为对话中的青年大部分提出来的问题都是我们非常常见的所以读的时候很容易因为苦恼困惑的共鸣而不自觉代入了青年的视角去阅读。

第二次再捡起来这本书的时候,我总在思考,如果以哲人的角度去思考,对于这些概念到底什么样的解释更让人信服,又让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并落实于行动呢?

我想,《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不错的示范,显然它比《自卑与超越》更容易让人理解和运用。

这本书里面仍有很多出乎意料之外的言论,但仔细推敲揣摩,确实是看事物的另一种更佳的角度。

如果人生已经是一个模样,何不用勇气去肆意活一场,不活在别人的眼里嘴里期待里,不活在比较里自卑里,不活在怪父母怨社会骂政府里,就手握无畏的勇气,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坦坦荡荡活出自己。

这本书也仍有许多精彩之处,就让我们肆意号的小可爱们,一一向大家解读吧。感谢大家的收听,这里是肆意号的首次轰炸~期待下次再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洋葱阅读一百天之海盗集市】超越自卑,做勇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