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版知识点小结(用于个人快速复习)-1

第1部分----数理逻辑

全文粗体字不是重点的意思,只是起区分强调作用。

1.命题的定义:非真即假陈述句。(所以说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悖论都不是命题)
2.
真值是命题的判断结果,真值只有两个值:真或假(这里不要误认为真值只代表结果为真的情况),任何命题的真值都是唯一的,总不可能既真也假吧。一个命题根据真值的结果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
综上,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命题:1)是否为陈述句
2)是否有唯一真值。
3.
五个命题逻辑联结词:¬(否定),∧(合取),∨(析取),→(蕴含),↔(等价)
其中对于蕴含式“p→q”(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种表述:“只要p,就q”,“因为p,所以q”,“p仅当q”,“只有q才p”,“除非q才p”,“除非q,否则非p”。(区分等价式:p当且仅当q)
另外,p→q为真仅表示p与q的取值关系(假的情况只有一种:p为真,q为假),而与p与q什么内在联系无关。
4.
用真值表求合式公式真值3步骤:
1)找出公式中所含的全体命题变项,列出2ⁿ个赋值
2)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公式的各个层次
3)对应各个赋值计算出各层次的真值
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版知识点小结(用于个人快速复习)-1_第1张图片
5.
形如上面例题的公式,
若公式在各种赋值情况下取值均为真,则称公式为重言式或永真式;
若公式在各种赋值情况下取值均为假,则称公式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若公式不是矛盾式,则称公式为可满足式。
6.
等值演算法:只需记住课本中的公式进行推演。命题逻辑中只需要死记硬背两个公式,其余所有的公式都可以转换成集合的知识进行推理理解记忆(效果极好),要背的两个公式:A→B⇔¬A∨B,A↔B⇔(A→B)∧(B→A)
把∧看成集合的∩,把∨看成集合的∪,把¬看成集合的补集,1看成集合的全集,0看成集合的空集。→,↔也可以通过上面那两个公式转化

7.
主析取范式法三步骤:
1)首先消去公式中的↔和→;
2)在公式中不出现如下形式:¬¬A,¬(A∧B),¬(A∨B)
3)在析取范式中不出现A∧(B∨C),在合取范式中不出现A∨(B∧C)
8.
主析取范式,形如(¬p∧¬q)∨(¬p∧q)∨(p∧¬q)∨(p∧q),主析取范式中p,q为1,¬p,¬q为0
主合取范式,形如(¬p∨¬q)∧(¬p∨q)∧(p∨¬q)∧(p∨q),主合取范式中p,q为0,¬p,¬q为1
9.
↑(与非联结词),↓(或非联结词)
p↑q⇔¬(p∧q)
p↓q⇔¬(p∨q)
10.
为什么↑(与非联结词)是联结词完备集?见下面证明
¬p⇔¬(p∧p)⇔p↑p
p∧q⇔¬¬(p∧q)⇔¬(p↑q)⇔(p↑q)↑(p↑q)
p∨q⇔¬¬(p∨q)⇔¬(p↓q)⇔(p↓q)↓(p↓q)
即证↑(与非联结词)是联结词完备集。因为可以用↑(与非联结词)代替所有逻辑联结词。(如果忘了逻辑联结词是什么,翻看上面第3条)
同理可证↓(或非联结词)也是联结词完备集。
11.
推理定律:
A⇒(A∨B) 附加律
(A∧B)⇒A 化简律
(A→B)∧A⇒B 假言推理
(A→B)∧¬B⇒¬A 拒取式
(A∨B)∧¬B⇒A 析取三段论
(A→B)∧(B→C)⇒(A→C) 假言三段论
(A↔B)∧(B↔C)⇒(A↔C) 等价三段论
(A→B)∧(C→D)∧(A∨C)⇒(B∨D) 构造性二难
(A→B)∧(¬A→B)⇒B 构造性二难(特殊形式)
(A→B)∧(C→D)∧(¬B∨¬D)⇒(¬A∨¬C) 破坏性二难
公式和名字一定要对应着去记忆。
12.
在推理证明时,除了上面的推理定律,还有3个推理规则和两种构造证明法要掌握。
前提引入规则:题目中除了结论以外的所有公式都可以作为前提引入证明。
结论引入规则:证明过程中产生的小结论可以作为后继证明的前提。
置换规则:将已知的公式通过等值演算法置换成等值的公式。
附加前提证明法:如果要证明的结论形如((…)→B ),那么可以将结论中的箭头左侧的所有内容作为推理的前提,使得最后要证明的结论变成B。
归谬法:将结论的否定形式作为前提引入推理,若最后推出矛盾式(A∧¬A)即可。
消解证明法(归谬法扩充):将前提中所有含有∧的式子拆分(比如A∧B要拆成独立的条件A和B作为前提),也是将结论的否定当成附加前提,如果结论否定式中有∧,也要拆分成不含∧的多个分式。
13.
¬∃x(M(x)∧H(x))去掉否定符等价为∀x(¬M(x)∨¬H(x))
¬∀x(M(x)→H(x))去掉否定符等价为∃x(M(x)∧¬H(x))
规律:把公式的每个项和每个联结词都变为其否定形式,∀和∃互为否定形式
14.
解释就是将题目中的值代入公式算出结果的过程。
15.
量词辖域收缩中的一个特殊:∀x(A(x)→B)⇔¬∃xA(x)→B
量词辖域扩张中的一个特殊:∃x(A(x)→B)⇔¬∀xA(x)→B
16.
课本75页例5.1,例5.3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散数学(第2版)屈婉玲版知识点小结(用于个人快速复习)-1)